第六十四回 新王朝君臣虐民 琅琊郡樊崇聚义
当初,黄河沿岸徐州下属的琅琊郡诸地,临近黄泛区,因黄河多次泛滥,一直灾难频繁。
而官府的赋税,不仅未见减轻,反而越发沉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弄得民不聊生。
灾民无法生存,只好抛弃自己的家园故土,成为流民,一时之间,流民遍地。
天凤五年(公元18年)年初之时,琅琊郡(今山东诸城)莒县人樊崇等流民,不堪忍受饥饿的折磨和王莽的苛政,率领宗族全家老小,抛弃家园田地,开始在莒城(山东莒县)一带山林大泽聚集,一道求生。
樊崇虽然出生下层,没有学问,但武艺高强,敢作敢当,办事公道,很有威望。
不久,汇聚在勇士樊崇身边,一道渔猎采集,苟延残喘的流民,各家族老老小小,就达到了一百多人。
樊崇统领这上百的灾民部众,继续依靠采集渔猎等方式,维持灾民大众的生存。
然而不久,部众多了,部众统御和食物的供应,就成为了一个大的问题。
于是,樊崇召集各家族首领,一道商议应对之策。各部首领,也对解决食物问题,无计可施。
樊崇于是与首领们商议,举旗宣誓,一道打家劫舍,掠夺乡聚的大户人家财富和粮食去维持部众生存,反抗新王朝官府的征剿和豪强地主的抗拒。
首领们皆无异议。
于是,樊崇率领部下的流民军队,开始四处游击,抢夺官府和民间的粮食和财物,公平分配给部下各家各户。
琅琊郡附近的流民,十分敬服樊崇的处事公正。
闻听樊崇举义以后,为了自保求存,流民流民,闻风而起,群起效仿,纷纷起兵,响应樊崇。有的甚至率领部众,投靠樊崇,希望得到樊崇庇护。
樊崇统领的部众,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其时,琅琊郡海曲县的吕母,已经因病去世。吕母去世以后,盘踞海岛等地的部众,群龙无首,遂发生了分裂。
吕母的部众,除一部分,前去投靠了青犊、铜马的军队以外,另外一些人,就前去投靠了,莒县的樊崇,接受樊崇的领导。
樊崇的队伍,更加强大。
不久,樊崇率领所部,辗转进入了泰山郡等地。
樊崇很有头脑,担心官军征剿,就与部属首领商议道:
“诸位兄弟:
我们迫不得已,打家劫舍,已经触犯了国家法令,必将遭来官军惩罚。
泰山郡一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不如以泰山,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继而转战黄河南北,四处抢掠维生。这样退可守,进可攻,乃万全之策。”
首领们一致赞成道:
“樊大哥言之有理,谨遵樊大哥号令!”
一年之间,樊崇统领的流民队伍,依托泰山险要,就如滚雪球般地膨胀壮大,队伍人马众多,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樊崇部众的声威浩大,震动了山东各郡县。山东各郡县官吏官军,不敢面对樊崇义军的锋芒。
很快,动荡不安的天凤五年(公元18年)就这样过去了,转眼间,就到了天凤六年(公元19年)。
樊崇流民军的军力,更加强大。
而此时此刻,新王朝各地郡国,天灾人祸接连发生,民不聊生的情况,并未见丝毫好转。
下层百姓,更加衣食无着,无法生存。流民、灾民,依然无法回乡,耕种土地,流民的人数,更加众多多。
此时,樊崇的琅琊郡莒县同乡,逄(páng)安,东海郡临沂县人徐宣、谢禄、杨音等人,也在各自的乡宜,聚集流民,发动聚义,响应樊崇。
不久,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首领,见樊崇势大,处事公正,值得依靠,于是率领各自的队伍,前去投靠了樊崇,归顺樊崇部下。
有了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首领统率的流民队伍的补充,樊崇统领的人马更多。
加上跟随队伍的各个家族妇孺老弱,部众人数,总计已经达到了两万多人。樊崇的队伍,更加强大,队伍的声势,越发强盛,威震黄河南北。
樊崇领头,率领数万人的流民队伍,四处游击,抢劫掳掠,维持部众的生存。
泰山郡周围的郡县官吏官军,见樊崇的流民队伍,声势浩大,越发不敢招惹樊崇,引来强烈的报复。
于是,泰山郡周围的郡县官吏官军,对樊崇的部众,更加无可奈何,只得睁只眼闭只眼,假装什么叛乱,都没有发生一样。
泰山郡郡县官吏,害怕受到放纵盗贼的处罚,还纷纷粉饰太平,掩盖各地流民反叛的真相,哄骗新王朝君臣。
樊崇率领的流民队伍,越战越勇,势不可挡,还陆陆续续地攻打下了,泰山郡附近的很多郡县城邑。
夺下泰山郡附近的很多郡县城邑,洗劫一空以后,三老樊崇等大统领,还不满足,准备率领部众,乘胜追击,继续向前进军,进攻自己的的家乡莒县县城,掠夺莒县的财富和粮食。
队伍首领之一的逄安,与大统领樊崇的关系很好,都是琅琊郡莒城人,很有家乡情意,爱惜家乡父老乡亲。
逄安认为,洗劫自己的的家乡莒城,非常不妥,恐怕给父老乡亲,留下恶劣的名声,就劝说樊崇说道:
“三老大人:
莒城,是阁下的父母之国,你父祖的故乡。进攻莒城,有可能玉石俱焚,得不偿失,还可能留下骂名,有伤阁下的英明。
要是将来,我们荣归故里,回到家乡,怎么面对家乡父老乡亲呢?三老大人阁下,为什么要派军去进攻、残害故乡,骚扰祖先圣灵,给你的父祖在天之灵,留下遗憾呢?”
樊崇认为有理,答应三老逄安道:
“逄兄弟说得很对。虎毒不食子。我樊崇在莒城出生,怎么忍心,伤害自己的父母之邦,留下千古骂名呢?”
樊崇于是率领自己的部众,离开了家乡莒城。莒城终于得以保持完整,没有受到樊崇流民军的抢劫和残害。
于是,樊崇丢开莒城不管,率领自己的流民队伍,继续向姑幕一带,进行流窜作战,主要以抢掠城镇乡村的粮食和财物为主,来维持大批部众的生存。
然而,没有不漏风的墙。
三老樊崇统领的流民队伍,声势浩大,在泰山郡一带,烧杀抢掠的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新王朝京师常安。
知道了樊崇等流民,在泰山郡、琅琊郡一带攻城略地、烧杀抢掠的消息以后,王莽非常震惊,于是下旨,命令翼平郡连率(太守)、探汤侯田况,率官军立即讨伐。
翼平郡连率(太守)、探汤侯田况领旨,立即开始讨伐。
其时,樊崇的部将东海郡人谢禄、徐宣等将领,率领流民队伍一部,屯兵于东海郡西面的山上,防备官军征剿。
义军堡寨,以主将谢禄的名字命名,故后来,此地被称为了谢禄山。
天凤六年(公元19年)年末,翼平郡连率(太守)探汤侯田况,率领郡县官军主力,前来攻击谢禄统领的流民队伍。
三老樊崇闻讯,顿感不妙,急忙率军增援。
谢禄统领的流民队伍,乃一群流民组成的乌合之众,不敌训练有素的官府正规军,遭到惨败,樊崇前来支援的队伍,也遭到挫折。
翼平郡连率田况,大破三老樊崇、谢禄统领的流民军主力,杀樊崇部将士一万余人。
三老樊崇、谢禄、徐宣、杨音等将领统率的流民队伍,在谢禄山一带,遭遇到了重大挫折,损失惨重。
三老樊崇统领的流民大军,在谢禄山一带,遭受严重挫折以后,士气受挫,形势不妙。
樊崇遂下令,率领残余的部属,拖儿带母,四处逃窜,北入青州一带的边境郡县活动,继续在青州、徐州交界,官军势力弱小的边沿地带,掳掠游击,打家劫舍。
受到樊崇等部流民军的洗劫掳掠,新王朝北方州郡,一片残破,流民更多,饿殍遍地。
不久,樊崇势力稍振,又率领自己的流民大军,杀一个回马枪,再次转战至泰山郡一带活动,留屯泰山郡南城求食。投奔的流民,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樊崇实力大增。
不久,樊崇率领流民大军,进犯东海郡。
王莽的沂平郡大尹王元,率领郡县官军,与樊崇流民军,再次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樊崇的将士,不敌沂平郡官军,遭受失利。流民大军,再次惨败,樊崇部众,又死伤了数千人。
见官军强大,锐不可当,自己的势力转微,心知不妙,樊崇于是率领自己的部众,再次选择,主动向后撤退。
樊崇统领流民大军,转掠至楚郡、沛郡、汝南郡、颍川郡一带,继续以抢劫粮食财物,维持部众生计。
见官军依然势大,难以抵御,樊崇等首领,遂决定,寻找官府势力弱小的地方,攻击抢掠。
徐宣、逄安、谢禄、杨音等诸将,一致赞成。樊崇遂率领主力大军,进入陈留郡一带活动。
不久,樊崇趁官军防卫松懈,遂率领徐宣、逄安、谢禄、杨音等诸将,攻打鲁城等地。
樊崇流民军,进展顺利,大军顺利地推进至东郡下辖的濮阳县一带,继续抢掠。
这一次,樊崇流民军,收获甚丰,响应者众,樊崇部众,再次强盛了起来。
此时,樊崇部下集结的人马,越发增多,队伍的成员构成,也更加复杂,统率部属,也更加不易了,樊崇等首领,甚为忧虑。
其时,樊崇部下首领士卒之中,大多没有上过学堂。只有首领徐宣,曾经担任过县衙的狱吏,读过《易经》等典籍,首领杨音,上过学堂,初识文墨,稍稍有些文化和见识。
大统领樊崇以及逄安、谢禄等各部各家族首领,都是大老粗出生,祖祖辈辈,以耕种维生,从来没有,上过学堂,斗大的字,也不认识几个。
所以,樊崇率领的流民军,多以口头的言辞,作为对部属将士的约束,军中连文书、旌旗、部曲、号令这些基本的东西也没有。
樊崇流民军的将士,出生下层,连郡县级别的长吏,大多数首领士卒,也没有见过,遂以新王朝最基层官吏的名称,来称呼他们的首领。
最尊贵的义军首领,如樊崇,则被称为“三老”(县乡教育官)、其次用“从事”(县乡参谋官)、“卒史”(县乡法警)等,来称呼次一级的首领。士卒彼此之间,则相互称呼,为“巨人”。
逄安、谢禄、徐宣、杨音等将领,相商以后,对统领的乌合之众,没有军纪的情况,深为忧虑。
从事徐宣,有些见识,遂出面,劝谏三老樊崇说道:
“三老大人:
我们的巨人部众和首领,都是因为生活所迫,才被迫成为流民,四处打劫,抢掠一方。
将士们都希望,灾难过去,年成好时,返回我们自己的故乡,重操旧业,重做一个循规蹈矩的良民。
如果没有法纪约束,恐怕不好统御巨人部众,荼毒生灵,最终会伤害我们自己,打乱我们的计划,以致被后世,称为乱臣贼子。
到那时,我们被千夫所指,众人唾弃,就是想做一介良民,也不可得。
三老大人德高望重,声威赫赫,请三老大人,严厉申明法纪,维持队伍的秩序和稳定。”
樊崇深以为然,赞赏从事徐宣意见道:
“杨大人饱读诗书,曾在官场为官,大人的见识,果然比我们这些大老粗,高明百倍!”
于是,三老樊崇与部下逄安、谢禄、徐宣、杨音等首领协商,制定方略盟约,与自己的部下巨人将士,相与约定道:
“杀人抵命,伤人养创!”
三老樊崇希望,以此规章制度,去约束巨人部属,笼络人心,增加队伍的约束力、凝聚力。
实际上,三老樊崇部下的流民军将士,起初大都是因为,天灾人祸不断,灾荒连年发生,而朝廷不肯赈济,部众饥饿困穷不堪,才最终铤而走险,沦为了盗匪山贼,依靠渔猎采集,四处抢掠,苟延残喘,去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
三老樊崇率领的流民队伍,同荆州、南阳的绿林流民队伍,情况十分类似。
部属将士们,大都不过是,为生活所迫,希望苟延自己和家族性命,才铤而走险的。
北方的樊崇、南方的王匡、王凤兄弟的绿林流民队伍中的部众,大多是流民、灾民,身处社会的最底层。
部属将士们,大多胸无大志,只求温饱生存,只是希望,暂时躲过旱灾水灾等天灾人祸,然后回家,务农养家,并没有攻城略地,建立政权,与官府作对之心。
所以,将士们几乎都是,全家男女老少,甚至整个宗族、家族一道,加入流民的队伍,希望能够借此,度过灾难,保全自己,以及家族老小的性命,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野心。
流民们一心盼望的,就是年成能够稍稍有些好转,水旱灾害,能够稍稍减轻一些以后,然后好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继续种地务农,以保全自己,以及家族成员的性命。
所以,北方的樊崇流民队伍,南方的王匡王凤兄弟的绿林流民队伍,举兵目的,非常单纯。
而地处南阳郡枣阳县白水乡的破落贵族舂陵侯家族,舂陵侯家族子弟刘縯、刘秀诸兄弟,组织的豪强大姓队伍,一开始举兵,就具有复兴汉室,恢复刘氏皇族权利的政治目的。
流民与豪族起兵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新王朝君臣和郡国地方官吏,都十分清楚,民变蜂起的根本原因,但不愿意、不能够,去触及深层原因,无法改变既定的国策,致使各地民变蜂起的局面,更加严峻。
10
以王莽为首的大新王朝君臣,高高在上,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地醉心于,复古改制之中,不恤民情,冷酷无情地对待各地的流民反叛行动。
大新王朝君臣,不想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北方樊崇,南方王匡王凤兄弟统领的流民们,之所以群起抗暴的真正原因,大多是生活所迫的一种自救措施。
大新王朝君臣的看法一致,正如三公之一的大司徒王寻,对王莽所声称的那样道:
“陛下:
臣以为,小民百姓,之所以敢于犯上作乱,是老百姓生有反骨,天生下贱,甘于堕落,目无法纪,盗贼匪性,不改所致。
臣以为,必须强力惩处,申明朝廷的严明法纪才是。”
以王莽为首的大新王朝君臣,对大司徒王寻的看法,深以为然,王莽赞赏道:
“大司徒大人言之有理。对叛逆之辈,朕绝不姑息!”
王莽十分赞赏,大司徒王寻等大臣的主张,遂一意孤行,枉顾人心民意,决心运用武力,去镇压南方北方的流民队伍。
11
大新王朝君臣,对灾民们的凄惨处境,置若罔闻,熟视无睹,不知道体谅、同情百姓们的灾难与痛苦,去安排赈济措施,安抚照顾流民们,稳定民心。
而且,大新王朝君臣,把灾民的抗拒,看做是洪水猛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一心要强力镇压,置反叛的流民队伍于死地。
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大新王朝君臣,遂一力主张,派遣官军主力,前去剿灭流民的队伍,试图以官军武力,一举平定民变的蜂起,挽救朝廷的颓势。
新王朝的平叛战略既定,新王朝君臣磨刀霍霍,开始四处征兵,准备讨伐各地反叛流民。
12
其时,新王朝国库、府库,非常空虚,进攻北方樊崇等反叛流民的官军武装,主要是由郡县的地方武装组成,与流民军的装束、装备,都十分相似,只是平日里训练多一些。
闻听新王朝君臣,磨刀霍霍,准备派遣郡县官军,向流民队伍大举进攻,以三老樊崇为首的流民队伍首领,当然不愿意坐以待毙,成为待宰的羔羊。
以三老为首的樊崇流民将领,心里都非常清楚,与官军的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三老樊崇,急忙召集将领,商讨对策,积极应对。
会议开始,三老樊崇对从事、卒史逄安,谢禄、徐宣、杨音等从事说道:
“诸位三老、从事、卒史:
如今,朝廷磨刀霍霍,派遣官军,准备大举进攻,我们的队伍,战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本三老担心,我们的军队,与官军大战时,我们的将士,容易与官军将士混淆,难以分辨敌我,以致误伤己军。
请问诸君,有什么办法,区分敌我呢?”
从事徐宣足智多谋,很有见识,建议樊崇道:
“三老大人,这个容易做到,三老大人不用忧心。我们只需要下令部下将士,都用朱砂,去涂抹自己的双眉,染成红色,就能够与官军的将士,有所区别了。”
樊崇大喜,赞扬徐宣道:
“徐大人真是足智多谋,有张良、萧何的智慧。我将下令兄弟们,用朱砂将我们的双眉,染成红色。”
三老樊崇令下,部众庚即响应。自此以后,三老樊崇统率的流民队伍,开始被天下官吏百姓,称为“赤眉”军。
13
到了此时,新王朝各地灾民反叛的形势,更加严峻,郡县官军疲于应付。
全国各地,抗暴反叛形势,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成为了新王朝的心腹大患。
北方东郡、泰山郡、琅琊郡等地,樊崇统率的“赤眉”流民大军,纵横黄河南北;南方,荆州下属的南阳郡,南郡等地,王匡、王凤兄弟统领的“绿林”好汉,威震江湖。
天凤六年(公元19年),东海郡人(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刁子都,也在他自己的故乡,东海郡一带,发动聚义,发动了打家劫舍的抗暴求生行动。
刁子都的队伍,附者益众,日益强大,转战于徐州、兖州(今江苏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
刁子都统领流民部众,在徐州、兖州,附近郡县,大肆活动,抢劫城邑和乡村,依靠掠夺的粮食财物,维持流民队伍的生计。
随着刁子都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徐州、兖州一带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称霸一方。
眼见赤眉、绿林、刁子都等部流民军,势力越来越大,新王朝君臣,越发忧心忡忡。
14
后来,刘縯、刘秀兄弟,在舂陵发兵,与绿林三部联合,建立玄汉更始朝廷。
刁子都等流民首领,见更始朝廷势力强大,就转而率领自己的队伍,前去投靠了玄汉王朝。玄汉更始帝刘玄下旨,任命刁子都,为徐州牧。
后来,徐州牧刁子都,被自己属下的将领杀害,徐州牧刁子都统领的队伍,遂发生了分裂。
徐州牧刁子都余部的一部分,就又与其他流民军联合,开始转战于檀乡(今山东兖州东北)一带,号称“檀乡军”。
不久,“檀乡军”又渡过黄河,进入河北,成为了河北流民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