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回 贪富贵诸将拥立 得符命刘秀登基
更始帝三年(公元25年)六月中旬,萧王刘秀率军,从南平棘继续南下,走到鄗县(河北柏乡县北)。
此时,传言满天飞。
萧王刘秀部下诸将及官吏士大夫们,在路途之上,已经听到了赤眉军部众,打算拥立刘氏皇族子弟为汉帝的传闻。
不久,又听见官吏百姓,纷纷传扬说,原汉太子孺子婴,已经被临泾城(今镇原)的方望、弓林等大臣士大夫拥戴,重新登基称帝,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大汉皇帝。
这些传闻,迅速在刘秀的军中,流传开来。军中流言纷纷,将士们骚动不安。
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在暗中秘密谋划,准备率领自己的部众,离开萧王,前去投奔赤眉汉帝或者原汉太子孺子婴。
刘秀得到部属将士人心动荡的报告,心里非常担心,禁不住对护军朱祐、都管刘安等亲随说道:
“诸君:
如今,形势突变,人心动荡不宁。看样子,本王要自己着手,认真考虑称帝的问题了。不然,人心一散,人们绝望背弃,本王就会大势已去了。”
护军朱祐、都管刘安等亲随,见刘秀动心,急忙及时劝进。
人们传言中所说的孺子婴,就是当年的汉朝廷皇太子刘婴。
刘婴是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汉宣帝刘询的玄孙。
居摄元年(公元6年),汉平帝刘衎,突然驾崩。
王莽深受哀帝登基,排挤王氏家族老外戚之苦,见夺位的时机,尚未成熟,为了更有利地把持朝政,于是与太皇太后王政君,一力主张,再次舍弃年纪大的宗室子弟不选,专门选择年纪幼小的宗室子弟为储君,于是策立幼儿刘婴,为大汉皇太子。
那时,刘婴才两岁,才刚刚学会走路不久,懵懂无知。
刘婴继位之时,年仅二岁,根本不能够理政。所以,安汉公王莽,就顺理成章地开始摄政,号令天下,改年号为“居摄元年”,王莽则自称为假皇帝(代理皇帝)。
到新王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正式接受汉太子刘婴禅让,篡夺大汉皇帝之位时,刘婴也不过才仅仅五岁。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一月十日,王莽接受禅让,正式登基,称新帝,改国号为“新”。
新帝王莽下旨,废黜刘婴的大汉皇太子之位,降封刘婴,为定安公爵,命令定安公爵刘婴,闲居在西京长安。
实际上,王莽是将幼小的定安公爵刘婴,软禁了起来,避免定安公爵刘婴,与外面的任何人接触,以免被阴谋家所利用。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安陵人弓林等英雄豪杰,修建营垒,招兵买马,集结自己的宗族自保,威震一方。
西州上将军隗嚣从前的军师,平陵县人方望,看到西京长安的更始朝廷,一片混乱,绿林豪杰等权臣,争权夺利,赤眉军等强横势力,对西京长安虎视眈眈,揣度更始帝最终必败。
于是,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平陵人方望,亲自前去临泾城(今镇原),说服弓林等豪族大姓、英雄豪杰说道:
“诸君:
方望听说你们,集结宗族自保求存,保护一境安宁,不残害百姓,心里十分赞赏。
但小生私下以为,要想成就大业,保全自己以及家族,恐怕只依靠你们自己的力量,是绝对不能够达到的,必须仰仗,天下英雄豪杰的共同努力才行啊!
而要要吸引天下英雄豪杰,贤明士大夫,共襄义举,必须有德高望重之人领导我们才可能实现啊!
方望私下以为,前定安公爵(刘婴),就是最有号召力,最为合适的人选。
定安公爵,是平帝陛下的后代。虽然篡帝王莽,篡夺了定安公爵的帝位,但定安公曾经为汉主,具有威慑天下的号召力。我们应该拥立他,让他成为我们的主人,名正言顺地对天下发号施令。
现在天下人都纷纷传扬说道,刘氏的嫡传子弟,应当重新受命为汉帝,岂不正和了我们的计划吗?
我想和诸君一起,共同拥立定安公为帝,来建立绝世大功,诸君可有意否?”
弓林等豪族大姓、英雄豪杰,没有多少见识,一听方望之言,认为有理,表示赞同道:
“方先生见识卓绝,足智多谋。当初,先生辅佐御史大夫隗嚣大人,在西州成就了一番大业,我们就早有耳闻,一直敬佩不已。
敬听方先生指教!只要有了真正的主人,名正言顺地号令天下,何愁大功,不能够建立,家族不能够保全呢?”
于是,方望、弓林等英雄豪杰,秘密派人,前往西京长安,找到了定安公刘婴,并趁西京混乱之机,秘密劫取刘婴,向西逃亡,逃离了西京长安,将刘婴一直带到了临泾。
到了临泾,方望、弓林等英雄豪杰一致决定,拥立刘婴,为大汉天子,号令天下。
临泾,在今甘肃镇原的南边。
更始三年(公元25年)二月,方望、弓林等豪族大姓,英雄豪杰,聚集数千人,占领了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城,恢复大汉。
前安定公刘婴,被方望、弓林等豪族大姓,拥立为天子,正式登基。
汉帝刘婴下旨,任命军师方望,为大司徒,任命弓林,为大司马。其他有功之臣,分别加官进爵。
更始三年(公元25年)三月,前安定公刘婴,在临泾登基的消息,迅速传到了西京长安。
更始帝刘玄,见定安公刘婴,在临泾登基称汉帝,大惊失色。更始帝非常清楚,刘婴、方望、弓林自立汉庭的严重危害。
更始帝于是急忙下旨,派大司徒李松,与讨难将军苏茂等将领一道,亲自带兵,前去临泾,攻打方望、弓林拥立的汉帝刘婴。
临泾汉庭,羽翼未丰,兵力十分弱小,只有数千人马,根本就不是长安更始帝朝廷的对手。
两军混战之中,汉帝刘婴,三公方望、弓林等,很快被乱兵所杀。这一个短命的刘婴临泾汉朝廷,创立不过一月,就宣告彻底覆灭。
这个被新帝王莽,看押软禁了若干年,连猪狗等普通动物,都不认识,一生都非常无辜不幸的二十一岁的孩子刘婴,就这样冤死在了野心家方望、弓林等英雄豪杰的手里。
那些道听途说的,有关汉室宗室子弟,纷纷自称汉帝的消息,对刘秀部下诸将和士大夫们,刺激很大。
刘秀部属官员将领和士大夫们,更加着急担心了。
就连意志一向十分坚定、不肯仓促称帝的希望刘秀,听到这些传闻以后,也开始犹豫不决,忐忑不安,拿不定自己的主意了。
诸将和士大夫们,察言观色,很快看出了萧王刘秀动摇不安的心里。
不久,部属官员将领和士大夫们,顺水推舟,再次向刘秀上表劝进,希望萧王,顺应天心民意,立即称尊,继位汉帝。
那天晚上,萧王刘秀,躺在鄗县传舍的床上,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久久难以成眠。
刘秀瞻前顾后,内心犹豫不决,不知道匆匆忙忙,登基称帝,究竟是祸是福,是忧是喜。
恍恍惚惚中,刘秀就进入了梦乡,发现自己,似乎突然飘上了天庭,在缥缈的天庭里悠然信步。
远望自己脚下,是茫茫浩荡的汪洋大海,无边无际,波涛汹涌,惊涛拍岸,令人心惊胆颤。
在烟雾缭绕的天庭里,刘秀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仿佛很轻很轻的样子,随随意意,就能够在空中不停地飘飞。
突然,刘秀似乎有些警醒,意识到了自己,是在很高很高的天庭行走,心中有些害怕起来,希望能够找到,一块结实的地方落脚。
找了半天,刘秀懊恼地发现,竟然没有能够找到,一块结结实实的立足之地。
刘秀心里,更加不踏实,越发着急担心起来。
就在这时,刘秀一脚踩空,直直地从烟雾弥漫的天庭里,向万丈深渊掉了下去。
刘秀一阵惊悸,心里惊恐万分,突然从睡梦里醒了过来。躺在床上思索,刘秀感觉到自己的心口,还在怦怦地跳过不停。
刘秀再也无法安睡了。他一夜里,胡思乱想,胡乱地猜测过不停,不知道此梦的吉凶祸福,究竟如何,心中更加地焦躁不宁。
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二天天亮。
刘秀心神不宁,当即下令,紧急召见孟津将军冯异等诸位将领士大夫,到鄗县县衙议事。
刘秀这样着急,就是想探听一下,玄汉首都长安及四方诸侯、流民的动静,倾听一下孟津将军冯异等亲信将领的意见,让他们帮助自己,拿定最终的主意,安抚自己不安的心灵。
听见萧王下令,紧急召见,孟津将军冯异等部属将领,知道必然有什么大事发生,立即星夜疾驰,赶赴鄗县。
萧王刘秀,见孟津将军冯异,风尘仆仆归来,心内稍安。第二天一早,刘秀立即传令接见孟津将军冯异。
孟津将军冯异,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与刘秀畅谈了。面对着萧王刘秀如饥似渴的心情,冯异的心中,也似乎有千言万语,将要喷涌而出,欲对刘秀述说。
看到萧王疑虑不安的神态,想到当前,最紧急的局面,面对一系列最急切、最重要的现实问题,冯异心里,也很着急焦虑。
见刘秀一直在默默沉思,久久没有发话,冯异已经猜透了刘秀的心思,急忙乘机,抢着向刘秀进言说道:
“大王啊:
冯异虽然愚钝,也能够猜到,大王紧急召见末将的原因。借此如此良机,冯异也有几句知心话语,想要提前,对大王言说。
大王啊,如今天下局势的发展情况,大王殿下,一定最为了解,肯定已经了然于胸。
如今,长安内乱,三王反叛,赤眉大军,已经逼近了京师长安,西京危在旦夕,形势已经非常危急,而更始帝君臣,却依然颟顸如故,不知道如何妥善应对。
属下私下以为,更始帝的失败与倾覆,已成定局。更始帝君臣,虽有通天之力,恐怕也难以扭转最终的败局。
到了最后,必然会出现天下无主,权力真空的时候。到了那时,卫护刘姓皇家,汉室宗庙社稷的伟大责任,则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大王的身上。
大王应该当仁不让,义无反顾,听从众意,勇挑复兴汉室,延续汉室祖宗宗庙的重任。
这上为祖宗社稷考虑,下为黎民百姓着想。如此良机,请主公不要放弃!
真如此,则天下有望,百姓有依,黎民之幸!否则,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请大王深思!”冯异对着刘秀侃侃而谈道。
见冯异也是如此建议,刘秀心动不已,立即回答冯异道:
“公孙所言,非常有理!只是继位登基,事关重大,必须慎之又慎,草率不得,容本王再认真考虑考虑。”
见刘秀依然犹豫不决,冯异大惑不解,立即反问刘秀道:
“大王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王你可知道,当初绿林三部兄弟,为什么要立场坚定地摒弃司徒大人,而要一心一意,拥戴圣公为帝吗?”
冯异突然出言,谈起往事,询问刘秀道。
刘秀急忙回答道:
“圣公早年,就投身绿林,与绿林兄弟,关系友好,而伯升大哥与圣公比起来,自然要疏远很多。他们选择圣公为帝,自然也有他们亲近自己人的道理。”
不想,冯异并不认同刘秀所言的,更始帝与绿林三部兄弟,更加亲近的道理,一针见血地提醒刘秀道:
“大王,恕属下直言无忌。
大王所言,深为有理,但却不是绿林三部兄弟,一心一意拥立圣公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根本原因就在于,绿林三部兄弟,之所以选择圣公为主,最符合他们绿林三部兄弟的最大、最高的利益。俗言所言,劣币驱赶良币,也还是同样的道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自利,我字当先,可以是人的本性,谁也难以改变。
所以,每一个人,都将自利自存,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这既是人性,也是自然之理。
所以当初,绿林兄弟一心一意地拥戴圣公,以及现在,与圣公格格不入,乃至反叛背离圣公,也是这个道理。
拥戴和叛离,都是以自私自利为他们的最高准则,满足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原理。
推而广之,大王如今,对待部属士大夫们的拥戴,也要慎重其事,不可辜负了部属士大夫们的好意。
部属士大夫们,知道大王心胸豁达,公正无私,爱惜部属,能够给予部属们,最大、最多的利益,所以才能够,誓死效忠大王,与大王共进退,共谋荣华富贵。
反之,如果大王,不能够利益均沾,只能够同患难,而不能够同安乐,共享富贵,最终独占利益,让部属士大夫失望、甚至绝望,最终部属士大夫们,背弃大王,也在情理之中。
大王就不能够徒自责怪,部属士大夫们的三心二意,首鼠两端,甚至背弃大王了!”
刘秀一听冯异所言,倜然警觉道:
“公孙兄所言,发人深省,谁说不是这样呢?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普天之下,大概只有圣贤神仙,能够如此超脱,不看重利益吧!”
“大王聪慧睿智,一点就通。人性的真相,有时令人绝望沮丧,但事实的确如此,没有人能够超脱。
属下以为,如果大王,顺应天心民意,及时称尊继位,就能够满足,部属士大夫们的希望,让他们心有所依,有所寄托和希望。
如此,部属士大夫们,定能与与大王,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荣辱共进退。到了那时,大王何愁,汉室振兴的大业,不能够顺利完成呢?”
刘秀颔首称是,频频点头。但刘秀心里,还是有些不放心,急忙对着冯异,说出自己心中的疑虑道:
“公孙爱卿所言,本王十分欣赏,受益匪浅。本王一定按照公孙爱卿所言,去认真考虑,思考对策。
但孤昨夜做一噩梦,梦乘赤龙,拜访天帝神灵。孤一觉醒悟,至今犹心悸不宁,忐忑不安,所以一直不敢,做出决定。
帝位虽然美好,充满无穷诱惑,但树大招风,居之不易。孤心里恐惧不安,担心称帝不吉,会有极大的风险啊!”
刘秀忧心忡忡地对冯异说道。
冯异一听刘秀所言,暗喜,急忙追问道:
“大王啊,冯异曾经研读过易经、占卜之术,请大王详细讲讲,你的梦境,属下为你,看看吉凶如何?”
刘秀急忙心有余悸地讲述起来道:
“公孙兄啊,本王所做噩梦是这样的,请你认真听听,看看其中预示什么祸福吉凶。”
冯异屏气凝神,听着刘秀,讲述了其阿里。
听刘秀述说完自己的梦境,冯异不忧反喜,连忙起身下拜,祝贺刘秀说道:
“恭喜大王!此梦乃大吉大利之兆啊!此所谓天帝赐福,天命所归啊!
大王之梦,天人合一。这正是天命,在人的精神上的一种正常反映啊!
大王心中的悸动之感,就是大王,尊重自然天性、保持警觉警惕的明确表现啊!
大王您梦登天庭,恰好证明,主公乃天之骄子,是去奉天承运,领受天帝的旨意的。
大王您登天帝神灵庭,乃是接受天帝神灵的召见,接受皇天授命的征兆啊!
大王脚下,面临汹涌大海,无底深渊,正是大王所说的,帝位居之不易,务必倜然警觉,要慎重对待啊!”
孟津将军冯异的解释,说得刘秀眉开眼笑,心花怒放,疑虑顿消,笑着赞扬冯异道:
“公孙将军,果然学问渊博,言之有理,解了本王心中的困惑和忧虑啊!
公孙将军,请不要着急!请你放心,本王心意已决,不再犹豫不定了。”
自此,刘秀决心已定。
恰在此时,帐下侍臣都管刘安,突然前来,禀告刘秀说道:
“禀告大王:
有人自称,大王殿下的太学舍友强华,冒着千难万险,千里迢迢,从关中前来鄗县,觐见大王。
请求大王旨意!
臣刘安,虽然十年前见过强华大人,但如今年岁久远,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不太清楚强华大人容貌了,还需大王明鉴。”
刘秀大喜,急忙告诉孟津将军冯异说道:
“公孙爱卿啊,这是十年之前,孤游学长安时,共处一舍的好友强华君啊!
孤记得,以前本王,曾经给你讲过强华这个人的。
孤与强华多年不见,对强华君很是想念!不想如今,劫后余生,孤与强华君,还能够再次相见!
快,刘安哥,立即传令下去,紧急召见强华君!令诸将前来,与强华君相见。”
好友相见,激动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刘秀一拥上前,抱住强华,与强华把臂言欢。
强华顾不上旅途的劳顿,顾不上问询和祝贺刘秀,他急急忙忙挣脱刘秀的热情拥抱,从自己的衣袋中,庄严肃穆地取出了一副包装严密的帛绢。
强华的面色,严肃庄重,把这一副帛绢,恭恭敬敬地呈递给了刘秀观看。
刘秀定睛一看,只见帛绢上面,赫然写着“《赤伏符》”三字,立即肃然起敬,礼拜起来。
“《赤伏符》”,是当时流传很广、最为著名的一种神秘预言谶纬书。
刘秀毕恭毕敬地展开帛绢,急忙仔仔细细地观看了起来。帛绢的文字不多,用那古奥难懂的蝌蚪文字写成,只见上面写道:
“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太子。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儿时那位讨水老人的话语,仿佛又回想在了刘秀的耳边。儿时的往事,似乎已经不再遥远。
强华看见,萧王刘秀、孟津将军冯异及帐下诸将,一脸迷惑,都是大惑不解的样子。
强华微笑着,急忙指着“《赤伏符》”,给大家解释了起来道:
“大王啊:
请你不要疑虑。诸生为大王带来的,就是预言大王殿下,即将应运登极,即位称尊的符命图谶,赤伏符啊!
我们大汉王朝,一向崇尚火德。赤,就是火红色;伏,有珍藏的含义。
所以,这幅符命图谶,就叫做赤伏符啊!
请大王和诸位将军士大夫们,稍安勿躁,听小生为你们诸位,细细地讲解讲解这图谶符命的意思。
第一句,意思简洁明了。就是说,我们大王首唱聚义,征发义军将士,搜捕和消灭荒淫无道的王莽恶贼;
第二句,更加清楚明白,就是刘氏将要重新继位称尊,成为大汉天子;
第三句所讲,也很清晰,就是呈现天下分崩离析,生灵涂炭,八方诸侯混战,割据火拼,逐鹿中原的现实;
第四句,似乎有些费解,但正是奥妙之所在。请让小生,为大家细细剖析。
四七之际者,二十八也。大家不妨掐指算算,自我高祖皇帝,斩白蛇起义以来,至今正好是二百二十八年。
四七二十八,不是正应了,萧王殿下,应该于今年良辰吉时,继位登基,成为大汉天子吗?
大王的名字,早已被天帝神灵,记录在了图谶符命《赤伏符》上,由此可见,天意如此,不能悖逆。
谁能够公然违背,天帝神灵的意愿,忤逆天帝神灵的旨意,民心的希望呢?”
众将听到此处,一齐向刘秀跪拜贺喜道:
“大王啊:
符命之意,已经十分明了。大王怎么能够,再次冷了士大夫之心,逆了天心民意呢?
请大王按照符命图谶上的明确指引,上应苍天,下符众望,早正汉帝大位,以和正朔,维系天下民心!”
第二天早上,孟津将军冯异等诸将,慎重其事地用圣贤典籍之言,因复上奏刘秀,向刘秀劝进道:
“大王啊:
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
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刘秀微笑,点头称是,答应孟津将军冯异等诸将说道:
“刘秀对待天帝神灵,虔诚恭敬,天心民意,岂敢违背呢?准奏!命有司就鄗南设坛,择日受朝。”
诸将大喜,领命而去。
于是有司官员,至鄗城南郊,看定千秋亭畔,五成陌间,筑起举行仪式的坛场,高约丈许。
有司占卜,拣选六月二十二日(己未日),为黄道吉日,大吉大利,万事皆宜。
于是,诸将士大夫,恭请萧王刘秀,于此良辰吉时,即大汉皇帝之位。
10
建元元年(公元25年)六月二十二日(己未日),旭日东升,阴霾散尽,天气晴朗,秋高气爽。
萧王刘秀,戴帝冕,服龙袍,出乘法驾,由诸将簇拥,到了南郊坛场。
登基仪式开始,祝官刘石宣读祝贺刘秀登基的祝文。其祝文说道: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关怀我们,而降下重大使命。把黎民百姓,托付给刘秀,担当天下人的父母。刘秀实在诚惶诚恐,不敢担当这个责任。
各位文武百官,都不约而同地向萧王劝进说道:
‘王莽篡位,刘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应皇天后土之心,下被黎民百姓拥护,天命所属,人心所归。’
谶记提示道:‘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但刘秀还是坚决推辞帝位,众人不允许,刘秀又再三再四地坚决予以推辞。
群下都说:‘天帝神灵的重大使命,不可以耽搁。’刘秀不敢不敬奉天命。”
祝文读毕,祝福仪式告终。
萧王刘秀,缓步登坛,在鄗县南郊坛场,燔燎(烧柴)告天,禋于(敬祀)六宗,望于(遥拜)群神,然后在南面就座,正式登上汉帝之位,受坛下文武百官的朝贺,改元“建武”,颁诏大赦,改“鄗邑”之名,为高邑,为汉帝行宫。
自此,刘秀正式登基称帝,自称为大汉天子的正统继承人。
11
然而,刘秀虽然正式登基,登上大汉皇帝之位,但天下并未统一,刘秀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
就在这个建元元年(公元25年)的六月里,已经挺进西京长安近郊的赤眉军部众,在大首领樊崇、徐宣、杨音、谢禄等将领的倡议下,也拥立宗室子弟刘盆子,为大汉天子。
自此,这时的天下,不包括西蜀的成家皇帝公孙述,就已经出现了玄汉汉帝刘玄、赤眉汉帝刘盆子、梁郡汉帝刘永、高邑汉帝刘秀等四个大汉皇帝,割据一方,同时并立的局面。
刘秀身上肩负的,兴复汉室,一统天下,实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责任,依然任重道远,十分遥远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