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公孙述商讨反击 隗季孟图谋自立
自王莽末年以来,天下各地,就战争不断。各地干戈不息,加之干旱水灾连连,蝗虫四起,稼谷不成,百姓难以生活,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渴望和平安宁的日子。
到了建武初年(公元25年),刘秀在高邑登基称帝之时,虽然河北州郡,大体平定,但天下百姓,还未从战争的严重创伤中恢复过来。那时,一石粟米,已经价值黄金一斤,不时有人与人相食的凄惨事件,不断发生。
到了建武二年(公元26年)秋天,由于北方州郡,战争依然不断发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粮价暴涨的局面,依然没有多大改观。
那是,北方州郡,大片田地,依然荒芜,野谷丛生,野蚕成茧。百姓往往收其果实,采摘野菜野果等,以为衣粮,苟且偷生。
转眼之间,到了建武五年(公元29年),中原大地各州郡,战争终于渐渐减少,恢复和平,情况才开始好转。
北方州郡的田地,终于重新得到了开垦和种植。野生的谷粟也逐步渐少,百姓的天地才有了一些收成,汉朝廷才终于缓过气来。
到了这时,刘秀建立的大汉朝廷,才开始改变,以前没有节制,肆意掳掠百姓的恶习,朝廷有了正常的粮食和赋税等收入,新兴的汉朝廷,才真正走向稳定。
就在建武五年(公元29年)的年末,凉州牧窦融的河西五郡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
莎车王国国王“康”等西域诸国国王,透过凉州牧窦融,上表刘秀,请求归顺大汉朝廷。
凉州牧窦融大喜,立即代表大汉皇帝刘秀,封归顺汉朝廷的西域莎车王国国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任命“康”,担任西域的大都尉。
西域五十五个城国,都先先后后,宣布脱离匈奴汗国的统辖,归属于莎车王国,服从汉朝廷的领导。
北中国的统一局面,开始渐渐完成。
建武六年(公元30年)正月到了,汉朝廷的国势,也越来越好,有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势,刘秀一统天下,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心愿,也更加强烈。
于是,刘秀下旨,命令汉军诸将,迅速派兵,平定还未归顺的各个州郡,尽快在全国各地,恢复汉朝廷的治理。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一月底,诛虏将军刘隆,担任主将,率领汉军诸将领,终于攻破了舒城等地,斩杀了割据舒城的原庐江连率,自称淮南王的李宪。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二月,大司马吴汉,率领汉军主力,攻陷了朐县(江苏东海县南)。
海西王董宪,东平王庞萌等,逃出了汉军的重围,向方与县(山东鱼台县)方向,仓皇逃去。
大司马吴汉,率军追击,击败了溃逃的流民军,抓获了海西王董宪的妻子儿女等部属将士。
闻听妻子儿女等部属将士被俘,海西王董宪更加绝望,打算率领残部,重新向汉朝廷归降。
海西王董宪痛哭流涕,致谢部下吏士道:
“诸君:
孤的妻子儿女和部属将士,皆已被汉军抓获。孤如今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久苦诸公了,多谢主公一向的帮助与辅佐,请诸公各投明主。”
部下吏士,众皆痛哭流涕,感激感叹道:“多谢大王恩惠。臣等愿意,与大王共进退。”
海西王董宪于是与东平王庞萌等,率领部将十余骑,欲从小道,前去拜见刘秀,归降汉朝廷。
大司马吴汉统领汉军,追赶到了方与县,拒绝海西王董宪与东平王庞萌的归降。
海西王董宪以及部下将士,被大司马吴汉部下的校尉韩湛等人所杀,而东平王庞萌,也被大司马吴汉的裨将黔陵所杀,余部残军,被汉军斩杀殆尽。
方与县大捷的喜讯,迅速传到了东都洛阳。
刘秀下旨,奖励大司马吴汉以及部属将士,校尉韩湛等立功将士,被封为列侯,裨将黔陵等立功将士,被封为关内侯。
自海西王董宪与东平王庞萌被灭之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崤山以东地区,所有的割据势力,几乎全部都被刘秀汉朝廷军队扫平,北中国终于大部统一。
于是,天下粗定,唯陇地、蜀地未平。
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刘秀的新兴汉朝廷,竭尽全力,终于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都平定了。
战事凯旋之后,各地领兵将领,奉皇帝旨意,率领他们的军队,纷纷回到东都洛阳,进行休整。
刘秀经常设宴招待,大力赏赐立功的功臣宿将们。
经历多年,战争的伤痛与折磨,饱受战争创伤的汉朝廷君臣,和普通的官吏百姓一样,对经年不断的战事,早已经是深感厌倦,深恶痛绝,不忍提起。
天下官吏百姓士大夫们,都十分渴望,能够重新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迎来太平盛世。
此时,西州隗嚣,已经派自己的大儿子隗洵,前来东都洛阳,充当汉朝廷的人质,而西蜀公孙述的成家朝廷,又牢牢地占据了偏远的西南边陲,势力日渐巩固。
刘秀心里,苦于长时间的战争折磨,心里充满着休战的情绪。在犒赏功臣宿将的庆功宴会上,刘秀不无厌倦,十分坦诚地与众将谈论朝廷的部署道:
“诸位爱卿:
辛苦各位了!
多年以来,战事不断,天下动荡不宁,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可谓民不聊生。
不瞒诸君,长年累月,征战不息,朕早就已经,对战争深恶痛疾了。
如今,朕打算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暂时就把隗嚣、公孙述这两个枭雄,置之度外吧!
各位将军,如今战事已息,你们尽管安心,在京师休养、享乐,听从朕的旨令。
朕将把征剿的士卒,调防河内郡(河南武陟县)等地驻防,防止野心家觊觎京师,萌生祸端。
至于隗季孟与公孙子阳两位先生的问题,朕将尽量采取和平攻势,写信跟他们,联络与交流,为他们分析利害祸福,剖析天下大势,力争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
诸将齐声赞美刘秀的决策道:
“皇帝英明!不战而能屈人之兵,此乃明智之举。能使百姓士大夫,免于战火,免受战争的蹂躏,实乃上上之策!”
见诸将并未异议,刘秀大为安心,遂命令将领们,在京师洛阳修养,而把士卒们,调防到河内郡等地驻守,拱卫京师。
刘秀一直非常欣赏西州上将军隗嚣的才干和品行,千方百计,想把隗嚣招来,作为自己的部下,于是常常对着朝中文武大臣,赞扬隗嚣道:
“季孟是忠厚长者,才干品行俱佳。可惜,被不识时务之徒迷惑,不肯前来洛阳朝觐,令人遗憾惋惜啊!”
刘秀还多次传书,到陇地与蜀地,向西州上将军隗嚣,与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宣讲天下大势的发展趋势,以及致祸或得福的道理,希望能够,说服隗嚣和公孙述,早日归顺汉朝廷,避免生灵涂炭。
隗嚣部属的门客和掾史中,有很多人是诸生(儒士,士大夫文人)出生,很有见识学问。听到刘秀对隗嚣的期许,读到刘秀的传书以后,士大夫们都感叹不已。
每次大臣讨论政务的上书或者皇帝的圣旨颁布到西州以后,隗嚣部属的士大夫,都争相讽读,热烈讨论。
所以,在这以后,刘秀对隗嚣上书所做的回复答辞,变得更加慎重严谨,特别注意文采和文辞,以免被西州士大夫耻笑。
然而,汉朝廷君臣,努力收服西州上将军隗嚣,促使隗嚣归顺汉朝廷的行动,却进行得并不顺利。
阴差阳错,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发生,促使汉朝廷与西州双方,原本良好的关系,渐渐发生了偏移。
当初,隗嚣派遣他的亲信,云旗将军周宗的哥哥拒蜀侯周游等士大夫,作为隗嚣的使者,与马援等人一道,到汉朝廷报讯,了解汉朝廷君臣的心意。
那时,路途盗贼横行。
不料,旅途之上,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影响了隗嚣与汉朝廷的关系。
拒蜀侯周游等,到了西京长安以后,为了安全,就率领部属,到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营中住宿。
不料在汉营之中,却突然遭遇了一场变故,使者拒蜀侯周游,居然被他的仇家,所击杀了。
征西大将军冯异,大吃一惊,急忙向刘秀报告。
西州使节使者拒蜀侯周游,在汉营被杀这件事,在汉朝廷和西州,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不仅是隗嚣部下亲信的大将云旗将军周宗,愤怒怨恨,欲为自己的大哥拒蜀侯周游,报仇雪恨。而且西州上将军隗嚣也疑心重重,心中留下了一种不详的阴影。
西州上将军隗嚣,私下忧虑不安,没有想到可能是西蜀公孙述挑拨离间的诡计,而是对汉朝廷君臣充满疑虑,对云旗将军周宗等亲信部属说道:
“诸君:
拒蜀侯(周游),在汉营被杀,本将军私下猜测,这一定是汉朝廷内部的某些大臣将领,不满本将军对待建武皇帝的态度,欲挑拨西州与汉朝廷的良好关系,挑动西州与征西大将军冯异的矛盾与隔阂,故意派人这样做,两虎相争,好从中谋利啊!”
云旗将军周宗等亲信部属,也赞同隗嚣的看法说道:
“上将军言之有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我们还是小心为妙,防备洛阳汉朝廷会有阴谋诡计啊!”
其时,汉朝廷出使西州,也遭遇波折。
刘秀也曾经派遣卫尉铫期等人,作为汉朝廷的使者,带着珍宝缯帛等礼品,前去天水郡,准备赏赐给西州上将军隗嚣。
可是,铫期到达郑地之时,再一次遇到了盗贼的黑手。汉朝廷赏赐给隗嚣的珍宝财物,居然被一伙贼人,明目张胆地劫走了。
卫尉铫期等人,恐惧不安,急忙向刘秀回报赏赐给隗嚣的珍宝,已经丢失,出使西州,也受到严重影响。
听到卫尉铫期等使节的报告以后,刘秀心里非常不快,也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刘秀命令召回卫尉铫期,对汉朝廷使节慨叹道:
“唉,诸君,诸事这么不顺,究竟是天帝神灵的意思,还是有人暗中,在其中作梗呢?
难道是朕与隗嚣的友好关系,不能和谐了吗?
为什么隗嚣派来的重要使者拒蜀侯周游,光天化日之下,会在征西大将军军营里,无缘无故地遭遇复仇,被他人谋杀了呢?
为什么朕派卫尉大人,赏赐给隗嚣的财物,也会在半路之上,被这一伙嚣张的盗贼,盗光了呢?
难道真是天意如此,我与隗季孟君臣不谐吗?”
刘秀的心中,也是密布阴云,难以晴朗,一种隐忧,在刘秀的心里,挥之不去。
后来,班彪、郑兴、马援等隗嚣亲近、信任之人,反复劝说隗嚣,向洛阳汉朝廷靠拢,隗嚣都不肯接受。
慢慢地,西州主张自立割据的势力逐渐占据上风,隗嚣与洛阳汉朝廷的关系,也越发疏远、隔阂。
接到洛阳汉帝刘秀的亲笔书信,远在西蜀一隅的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辗转反侧,也苦苦地思考了好些日子。
一天上朝,公孙述留下大司徒李熊,对大司徒李熊说道:
“司徒大人啊:
朕不是不明白,百姓士大夫厌倦战乱,天下终归统一的大势。朕也深知,朕的成家帝国,偏处西蜀,无论是实力,还是民心所归,都难以与中原王朝抗衡。
然而,建武皇帝能够依靠,布衣出生,就雄踞河北,占据大半个天下地盘。
朕也是京兆世家大族出生,比建武皇帝创业的基础,更加雄厚,朕怎么就不能够,独霸一方,成就一番青史留名的伟业呢?”
大司徒李熊,也赞同公孙述割据自立的主张,趁机鼓动公孙述说道:
“陛下言之有理。俗谚,‘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何况陛下,已经占据了天府之国,出产丰盛,人杰地灵,兵精粮足,足以与中原抗衡呢?”
有了大司徒李熊,弟弟大司马公孙光、大司空公孙恢等三公大臣的强有力支持,最终公孙述的野心,战胜了一切。
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于是亲笔给刘秀回信,极力地辩白自己割据一方的立场和为政处事的方针,大力宣扬自己的圣明治理,声称自己是应运而生,受到天地神灵护佑。
公孙述深知符命图谶在百姓和士大夫心里的巨大影响力,于是也仿效王莽当年的行径,运用符命图谶,来为自己的称帝,寻找舆论依据,用调侃的语气,对刘秀声称道:
“建武皇帝陛下:
你口口声声对外号称,你的皇帝宝座,来自于符命图谶,乃君权神授,不惜制造有利于你的谶言惑众。
不瞒建武皇帝陛下,朕的名字,也早就见于,图谶符命的启迪之中,乃天帝神灵所定,天命所归。
岂能够说,你的宝座,就是天地神灵的启示,合理合法,符合天心民意。朕的宝座,就来得不明不白呢?”
刘秀、公孙述、无上大将军张丰等,都十分清楚,图谶符命的妙用。他们早就已经看明白,图谶符命对于君王大臣和天下官吏百姓士大夫的巨大诱惑力和影响力。
就如当初王莽的所作所为一样,当初刘秀在高邑登基称帝,也是借助了符命图谶这些舆论的巨大威力。
得到公孙述的回信,刘秀的内心深处,突然有一种深深的隐忧产生。
一种担心与烦恼,涌上了刘秀的心底。刘秀面露难色,忧心忡忡地对建议大将军朱祐等亲信大臣说道:
“诸君啊:
当初,江湖术士王郎那厮,在邯郸起事,就是假借成帝私生子刘子舆的名义,用图谶符命,来迷惑人心。王莽那个僭贼,也把符命图谶,玩得滚瓜烂熟,以至于最终篡夺大汉皇位。
将来,还不知道还有哪些个野心家,将会如法炮制,用图谶符命,去愚弄百姓呢!这是朕深深忧虑的啊!
为了巩固新兴的大汉王朝,朕怎么能够容忍,公孙述这些个恶贼,假借符命图谶,阻碍天下的一统呢?”
建议大将军朱祐,深以为然,于是趁机出言,提醒刘秀道:
“陛下:
你一定要重视谶纬符命之言的传播,不要让公孙述之徒,蛊惑人心,乱了天下人的向往。”
刘秀认为有理,赞同道:
“大师兄言之有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朕岂能够让公孙子阳之徒,扰乱国家大计呢?”
于是,刘秀急急回信给公孙述,就公孙述信中提到的图谶符命等诸多问题,予以辨析和驳斥,宣称自己继承汉帝国的大业,才是最为合法的。刘秀在给公孙述的信中写道:
“公孙皇帝:
图谶符命的问题,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够随意解释,就能够随便理解的。
朕虽然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但愿就此事,为公孙皇帝,加以解析,共同探讨。
阁下所谈到的图谶符命问题中,所说的‘公孙’皇帝,实际上并不是指阁下本人,而是指的宣帝陛下。
宣帝陛下(汉宣帝即刘询,又名刘病已),才是武帝陛下正儿八经的玄孙(公孙)。
照公孙皇帝的荒谬说法,岂不是所有姓‘公孙’的,最终都有资格,成为皇帝,独霸一方吗?
代替汉王朝的君王,图谶符命上,的的确确曾经写到,是姓‘当涂’,名字叫‘高’。
难道阁下,就是当涂高本人吗?
阁下又言之凿凿,十分肯定地说道,阁下的手上,有什么‘公孙帝’之类的奇异掌纹,说这是一种祥瑞,一种明显的证据。
朕私下以为,阁下这一类说法,似乎有点自欺欺人、愚弄他人的意味。
当初,王莽这个僭贼,为了窃国,假借祥瑞金匮符命,玩的那一套欺世盗名,愚弄百姓的把戏,阁下岂能够仿效呢?
阁下并不是朕的乱臣贼子,只不过,如今天下的形势如此,秦王失鹿,仓促之间,人人都希望追逐,渴望能够,称心如意得到,当上君王,一统天下而已。
如今,阁下的年纪已老,可是妻子儿女,还十分幼小。他们肯定不能够,给予阁下你,任何实质上的帮助的。
朕私下以为,阁下应该尽快独立地,做出你的判断和决定,不要仰仗别人,能够帮助于你,替你作出最终的决策。
实际上,一国之君,皇帝陛下这至高无上的神圣宝座,纯用个人的力量,是根本争不到手的,需要官吏百姓士大夫的拥护和拥戴,和命运机遇的垂青才行。
阁下您千万不要,迷信于图谶符命的预言,自欺欺人,哄骗自己,也欺骗他人。
凡事,都请阁下,要三思而后行!”
接到刘秀的亲笔书信以后,公孙述依然执迷不悟,认为自己有天地神灵护佑和西蜀险峻的地势保护以及西蜀百姓士大夫的拥戴,于是对大司徒李熊等大臣说道:
“大司徒啊:
建武皇帝,实在有些不知所云。
朕的君权神授,图谶符命上面,早就已经明确表示,岂是这个建武皇帝,能够否认的呢?
朕坚信,朕的成家帝国,依靠西蜀天险和天府之国的富饶,就能够维持,割据一方的独立局面。
朕岂能够,因建武皇帝的一纸书信,就违背天命,降低自己的身价,归附中原呢?”
大司徒李熊,依然赞同公孙述与刘秀的洛阳汉朝廷对抗的主张,称赞公孙述的看法道:
“陛下英明!陛下一代英杰,占据天府之国,岂能够俯首称臣,受制于人,将富裕土地,拱手让人呢?”
于是,公孙述回信,向刘秀回应道:
“建武皇帝阁下:
朕不是刚愎自用之君,继位以来,就非常喜欢察纳雅言,按照部属大臣将领们的意见和建议去行事。
等朕征求大家的意见以后,才做出朕的决定吧!”
恰在此时,公孙述部下的骑兵将领骑都尉平陵郡(陕西咸阳市东北)人荆邯,为公孙述提出了一个非常远大的谋略。
公孙述大喜,越发信心百倍,更加相信,他能够凭借西蜀的力量,维持偏安一隅的局势,甚至有能力,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
公孙述遂一心放纵个人的欲望和野心,最终没有接受,刘秀提出的放弃割据,回归统一的建议。
其时,公孙述部下的骑都尉荆邯,是一个有勇有谋,高瞻远瞩的骑兵将领,知道公孙述不肯屈服于汉朝廷,俯首称臣。
于是,骑都尉荆邯,进宫拜见公孙述,为公孙述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战略,建议公孙述说道:
“陛下:
臣以为,兵者,是帝王之大器,古今所不能废啊!
昔秦皇失其政,天下豪杰并起。汉高祖刘邦,无前人遗迹,也无立锥之地,却由普通的一介平民,一个卑微的亭长出身,起于行阵之间,很快在军队中崛起。
高祖皇帝,身自奋击,挺身而出,与西楚霸王项羽,大小战斗有百余回之多。
先前,不知有多少次,高祖皇帝都被项羽等敌手,打得溃不成军,多次深陷困境,几乎被捉被杀。
然而,高祖皇帝,意志坚定,不屈不挠,依然重新集结部众,顽强恢复了过来。
高祖皇帝聚合部下,休养创伤,再度战斗,最终逼迫项羽,乌江自刎,奠定了汉室数百年的宏大基业。
高祖皇帝面对困难挫折之时,为什么会如此临危不惧,坚贞不屈,勇往直前呢?
是因为高祖皇帝相信,前进流血而死,总比后退灭亡要好,要更加壮烈。
起初,西州上将军隗嚣,曾经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运,享有那个时代,给予西州上将军隗嚣的一切机遇和恩惠,拥有雍州一带广大而又辽阔的土地。
隗嚣兵强马壮,声威显赫,雍州士大夫与黎民百姓,也全部归附于他,威信传播山东(崤山以东)。
后来,遇到更始帝时代,朝政混乱,绿林诸王,争权夺利,把得到的朝廷,再次失掉。
顷刻间,天下土崩瓦解,百姓士大夫伸长脖子,渴望圣君降临,拯救苍生,盼望天下,重归太平。
隗嚣不在此时,抓住宝贵的时机,乘胜向东进军,夺取皇权,攫取国家的最高权力,而是打算,退后一步,想要在西州发展壮大,成就西伯姬昌的霸业,这就已经是,一种战略上的巨大失策了。
到了后来,虽然隗嚣,依然尊敬师长,尊崇士大夫及儒家学者,招揽宾客隐士,有着美好的名声。
但他裁减西州的武装部队,放弃战斗训练,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地侍奉洛阳汉室朝廷,放弃自己一统天下的雄伟战略,希望偏处一隅,竟然还不自量力地自以为,他隗嚣是文王姬昌出世,这就已经是一种徒劳的做作,一种枉然的努力了。
只因那时那地,天下大体略定,隗嚣早就已经失去了,当初天帝神灵赐予他的最好的机会和时机了。
我们已经可以设想,隗嚣最终的结局了。
即使今后,形势发展,隗嚣不满于他的现状和地位,野心勃发,试图反水,背叛洛阳汉朝廷,也肯定会是,人心尽失,大势已去,最终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的。
臣料想,隗嚣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逆天行事,众叛亲离。
只是因为,隗嚣当初的大好时机已逝,天下已经逐步恢复稳定和太平,已经没有多少人,心甘情愿再冒着,身死国灭,家族屠灭的巨大风险,去为隗嚣卖命了。
而洛阳汉朝廷的情形,则完全不同。由于得到了隗嚣的暂时归附和恭顺,就使得洛阳建武皇帝,没有了西顾之忧。
建武皇帝就可以,把西州隗嚣,暂时抛到自己的脑后,而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从事,在东方州郡,讨伐扫荡群雄的战争。
至此,四分天下,建武皇帝实际上,就已经拥有了三分,力量对比,已经倾向于洛阳汉朝廷。
我们可以这样大胆设想,显而易见,洛阳建武皇帝,一定不会满意于,西州隗嚣的若即若离、貌合神离、半独立半割据的状态,最终一定会采取果断措施,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
最终,实际上的天下局势发展的趋势,也显而易见,必定会是臣设想的这样。
陛下可知道,洛阳建武皇帝,为什么要派出来歙,马援等人,充当汉朝廷的使节,出使西州呢?洛阳建武皇帝这样做,究竟有什么重要目的吗?
实际上,洛阳建武皇帝,派出来歙,马援等人回到西州此举,可谓深谋远虑,乃釜底抽薪之计。
臣以为,洛阳建武皇帝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巩固,汉朝廷在西州的威慑力和影响力,就是为了秘密去策动,隗嚣内部士大夫的背叛和分离,号召与隗嚣离心离德的西州人士,以及那些还未归附汉朝廷的英雄豪杰,最终使西州士大夫的人心,向往山东汉朝廷,达到孤立隗嚣的目的罢了!
陛下英明睿智,深谋远虑,有了西州隗嚣的前车之鉴,怎么能够不引起陛下的高度警觉,以免步上后尘呢?
经过洛阳汉朝廷的这一努力之后,五分天下,建武皇帝就占有了四分。西州与中原的强弱之别,就已经十分明了,西州已经无法抗拒洛阳汉朝廷了。
所以可以预见,如果最后,隗嚣依然不肯,归顺中原汉朝廷的话,最终,势必与建武皇帝撕破脸皮。
洛阳建武皇帝,一定会命令大军,向西进攻,西州隗嚣,必定战败,这已经没有任何疑问和异议了。
天地下的明智人,都已经明白,这里的强弱胜败之分,也许只有隗嚣,自己还执迷不悟,一直沉迷其中,还不明白这些,简单浅显、强弱对比与力量转化的道理。
雍州天水郡诸地,如果最终被汉朝廷平定,则九分天下,建武皇帝就已经拥有了八分,在这以后的形势,就会对建武皇帝的汉朝廷更加的有利。
而今,分析我们成家帝国的所处的险恶形势,却是更加地令臣,忧心忡忡,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陛下虽然号称,拥有天府之国的地利,实际上仅仅拥有梁州(包括四川及陕西南部)一地的土地和财富,对内要奉养皇帝、皇宫、皇族,对外要供应武装部队,奉养文武百官和地方官吏,梁州百姓的负担,实际上十分沉重。
这样一来,为了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朝廷只有通过,增加苛捐杂税来尽力维持,势必会加重,梁州黎民百姓的更大负担,通过不断地盘剥和压榨梁州百姓,才得以维持朝廷的正常供应。
除此之外,朝廷实际上,已经别无良策了。
长此以往,如此下去,势必形成恶性循环。梁州百姓的生活,就会更加愁苦悲哀,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梁州百姓,无法苟延残喘,苟且偷生,最终不堪其命,也就一定不能完成,朝廷交给的各种使命。
最后的结果,必然就是,会有像王莽末年那样,从自己内部溃烂的事情,首先在梁州各地发生了。
正因梁州局势,是如此的危急,所以,臣冒死提出自己的愚昧的见解,希望陛下垂听。
微臣认为,如今最高最佳的谋略,所谓上上之策,就是与汉和亲,归顺洛阳汉朝廷。
不然的话,就只有以攻为守,主动出击一条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条路可走了。
妄图长期维持,偏安一隅,僻处西蜀,称王称霸的局面,实际上根本就行不通,最终只有,坐以待毙,死路一条。
如今,天下还未完全太平,局势前景依然不明。全国各地,仍在混乱动荡之中,英雄豪杰,江湖豪客,依然野心勃勃,企图分一杯羹。争夺天下的思潮,还没有彻底灭绝,百姓还没有形成,效忠某一王朝的惯性和向心力,还可以罗致召请。
陛下可以趁着,这些有利时机尚存的机会,出动我们成家帝国,全国所有的精兵,排除一切干扰,破釜沉舟,主动向建武皇帝的汉朝廷,发动一场猛烈的反击,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许还有细须成功的机会。
成家帝国大军,可以兵分两路,直逼洛阳汉朝廷。
一路,向东挺进。
陛下可以命令大将田戎等,率军挺进到江陵(湖北江陵)等地,控制长江的头部与江南汇合之处。
我们依靠巫山的险要,严密防守,用以号令吴王国(江苏省),楚王国故地(安徽,湖北)。
如此,则长沙以南土地,必然在我大兵压境的强大形势逼迫下,脱离建武皇帝的势力范围,望风来降。
另一路帝国大军,则向北发展。
陛下可以命令,武安王延岑等,率领自己的大军,从汉中出发北上,平定长安三辅(大长安地区)土地。
如此,则雍州天水郡(甘肃甘谷县东),陇西郡(甘肃临洮县)一带,自然臣服。
如果这样兵分两路出击洛阳汉朝廷的话,势必让天下震动,四海不宁,干戈四起,重现群雄逐鹿的场面。
臣以为,只要把握住了这一次乱局,扭转我们成家帝国所处的不利局势,开创一统天下大业,恐怕还有一线希望和可能。”
听了骑都尉荆邯,深谋远虑的伟大战略后,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顿时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赞扬骑都尉荆邯道:
“君言甚善,这的确是当前的最佳之策了。唯有如此,才有置之死地而后生,枯木逢春的希望。
朕的眼前,似乎已经出现了,天下百姓士大夫,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雄伟情景。”
骑都尉荆邯,见公孙述动心,心里大为高兴,特别出言,提醒公孙述说道:
“陛下:
臣的这一远大的战略决策,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了解分析,深思熟虑,才形成的,不是一般追求四平八稳,事事万全,那些平凡的凡夫俗子,所能够理解的。
如同当年,留侯张良为高祖皇帝设计的密计一样。陛下必须自己独立思索,果断地做出英明的决策才行,不要被人左右了决策。”
公孙述急忙慷慨激昂、信誓旦旦地向骑都尉荆邯承诺道:
“多谢骑都尉荆大人的提醒,这是拯救帝国危局的唯一之策。朕一定独立思索,打破任何阻力,果断地加以部署实施。”
骑都尉荆邯,见公孙述答应,十分满意地告辞而去,开始做反击汉朝廷的准备。
然而,公孙述虽有张良、萧何一般的谋臣骑都尉荆邯等智囊,却不是高祖皇帝,没有高祖皇帝当年的决断与魄力。
心潮澎湃的短暂激动,终于归于了平静。
对骑都尉荆邯这一以攻为守,伟大不凡,富有破釜沉舟的冒险精神的伟大谋略,优柔寡断的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却不思进取,患得患失,根本不能独立地,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与果断决策。
公孙述心动不已,也不想废弃骑都尉荆邯的雄伟战略。
公孙述只好下旨,公开举行朝会,征求成家帝国文武百官的意见,以决定是否实施骑都尉荆邯的反击策略。
在骑都尉荆邯的意料之中,成家帝国的皇亲国戚,公卿大臣,满足于苟延残喘,得过且过,偏安一隅的安乐日子。
以大司徒李熊,大司马公孙光,大司空公孙恢为首的三公大臣,都竭力反对,骑都尉荆邯的这一有着强烈冒险意味、主动反击洛阳汉朝廷进攻的伟大战略。
博士吴柱,首先出班,质疑骑都尉荆邯的反击战略道:
“陛下:
臣以为,荆都尉的计谋,实不可取。当初,武王讨伐残暴的商纣之时,八百个封国诸侯,不约而同,在孟津集结。
武王审时度势,认为讨伐时机,并不成熟,依然下令各路诸侯,分别撤退,等待上帝的旨意。
臣以为,荆都尉的计谋,实属太过冒险。他的最大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我们没有友军的支援与支持。
臣还从未听说过,没有邻国的协助,友邦的支持,盟友的协助,而能够出兵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怪事呢!
臣以为,荆都尉的谋划,不过是考虑军人集团利益,想依靠战争,去掠夺财富,获得军功,谋取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扩充军方势力的计算罢了!
因此,臣坚决反对,荆都尉主张北伐的冒险战略,我们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挑起战争,触怒洛阳建武皇帝,让国家和百姓士大夫,陷入生灵涂炭,万劫不复的境地!”
骑都尉荆邯听了博士吴柱之言,当众哈哈大笑起来,在大殿上据理力争,讥刺博士吴柱等文臣道:
“呵!呵!呵!吴先生的言论,乃书生之见,迂腐之语!降又不降,战又不战,是何道理?建武皇帝君臣,岂能够让我们西蜀君臣,偏安一隅,割据一方呢?
当初,高祖皇帝并没有一寸土地。他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出身,常被别人看做,流氓地痞,不务正业。
开始举义之时,高祖皇帝哪里有,一尺一寸的土地,可以凭借依靠呢?他哪里有盟友以致友邦邻国的支持与帮助呢?
就是后来,高祖皇帝从僻远的汉中出发,讨伐雍王章邯等诸豪之时,他又哪里有什么邻国,可以协助高祖皇帝的呢?高祖皇帝又哪里有什么八百诸侯,不期而合呢?
高祖皇帝能够驱使的,不过是一群,渴望回归东方老家的乌合之众而已。
然而,高祖皇帝大军,以仁义为号召,约法三章,个个勇往直前,冲锋陷阵,屡败屡战,最终所向无敌,奠定了大汉数百年基业。
如今的问题是,我们不主动进攻,问鼎中原,最终的结局,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坐以待毙,就像圈中的猪狗一般,只不过多享受几天太平日子罢了!
我们不主动归顺或者进攻汉朝廷,建武皇帝就能够任凭我们,偏处西蜀险地,享受太平安宁生活,偏安一隅,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时时刻刻威胁中原吗?
这岂不是,建武皇帝君臣的羞耻吗?
而今,我们不迅速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天下未定的大好机会,努力地去主动去夺取土地,建功立业,而是坐在这里,大谈什么,武王姬发克敌制胜的大道理。
这正是当年,隗嚣希图当西伯文王的翻版,注定会走向,失败的颟顸之论,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骑都尉荆邯,越说越激愤,驳斥博士吴柱之言道。
朝堂之上,大家都猜度公孙述的心意,不敢直截了当地言说,归顺中原洛阳皇帝,而是主攻、主守两派,分歧严重,争论激烈,会议不欢而散。
成家皇帝公孙述,冷眼旁观,越发觉得,骑都尉荆邯的以攻为守的战略决策,很有道理,越发心动不已。
于是,公孙述与大臣将领们,继续谋划起来,打算立即动员,成家帝国所有的武装部队,包括首都北军(首都警备部队),屯垦军团,以及山东流亡客组成的的客籍兵团等,命令延岑、田戎等能征惯战的著名将领,分别率领军队出发,跟汉中的驻屯军合并,从东西两路,一齐发动,对刘秀的大汉帝国的反击。
然而,那些本土(蜀人)的重要大臣官员,以及掌握朝廷大权的以公孙述的弟弟大司马公孙光、大司空公孙恢为首的公孙述家族的权贵,却依然竭力反对骑都尉荆邯的以攻为守的战略决策,认为冒险出征,必遭败绩。
西蜀的权贵们,已经满足于偏安西蜀一隅的局面,满足于享受目前的荣华富贵和既得的利益了。
见西蜀本土士大夫、文武大臣一致反对,大司马公孙光,遂出班,向公孙述进谏道:
“陛下:
臣弟以为,依靠我们成家帝国当前的武装力量,凭借梁州天险,采取守势,维持称霸一方的局面,绰绰有余。
不应该倾举国之力,用于千里之外,一决胜负,以求一时侥幸,甚至招来敌人的强力反击。”
成家帝国君臣,反复磋商了很久很久,都没有得出一个,赞成主动进军,扭转成家帝国颓势的结果。
以公孙述的弟弟大司马公孙光、大司空公孙恢为代表的公孙家族的当权人士,竭力阻挠实施骑都尉荆邯的反击战略,丝毫也不肯做出一点让步。
成家皇帝公孙述,面对来自掌权集团内部的强大压力,越发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最终,公孙述只好不思进取,考虑防守,放弃了骑都尉荆酣的反攻战略。
成家帝国在前方守卫的军事将领武安王延岑、翼江王田戎等久经沙场的武将,闻听骑都尉荆邯的谋略以后,也甚为赞同。
武安王延岑、翼江王田戎等久经沙场的武将,一致认为,不思进取,苟延残喘,偏安一隅,绝不是久安之局。
他们纷纷上书,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强烈要求皇帝,拨付他们兵力,给予他们,立功报国的机会。
实际上,此时,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内心里,更加担心的是,将领们伺机坐大,最终失去控制。
所以最终,公孙述断然拒绝了驻军前线的武安王延岑、田戎等将领们提出的反击建议。
而成家帝国内部,只有公孙述的皇族子弟,才掌握有成家帝国朝廷的决策大权。
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始终忧惧犹疑,不能够接受,骑都尉荆邯的反击战略。
见内部阻力重重,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最后只好决定,放弃骑都尉荆邯的反击战略。
在东都洛阳的刘秀,听见成家帝国君臣的决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专门派人送信,向马援致谢说道:
“文渊啊,当初你对公孙皇帝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啊!公孙子阳,不过是一个强大的玩偶罢了,朕还担心什么呢?”
自此,洛阳汉朝廷君臣,平定西蜀等割据势力,一统天下的意志,更加坚定。
实际上,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之所以不敢主动出击中原洛阳汉朝廷,是有自己的隐忧和担心。
成家帝国国内,那时已经是危机重重,各种矛盾冲突频发,一幅民不聊生的局面。
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君臣,迂腐颟顸,缺乏治理才能,朝中根本没有多少大臣,懂得经济治理之道。
公孙述仿效王莽,进行复古改制,革新成家帝国钱币,下诏废除了长期流通,百姓喜闻乐见的铜钱,改用新的成家帝国货币铁钱,通行全国。
而铁钱的铸造、流通、贮存,都十分不便,且成家帝国钱币的信用,还未建立,根本就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
成家帝国的货币制度遭到破坏,货物交易流通受阻,经济受困,市场交易停顿。
梁州百姓的财富,被利益集团疯狂掠夺,官吏百姓士大夫,都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而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本人,从一个小吏发家,善于治理地方,注意枝梢末节,却根本就不懂得,担任最高帝国领袖的精髓和真谛,主要在于,把握大局,分层负责,各司其职。
虽然公孙述,已经贵为成家帝国皇帝,但并不信任自己的属下谋臣,大司徒李熊等文武大臣。
公孙述事必躬亲,军国大事,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几乎都要他自己,亲自出面,去进行处理,去做出决定,公孙述才觉得放心和安心。
连最微小的地方政事,甚至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吏的任命,公孙述他这个皇帝,都要亲自去过问考察,跟公孙述当初,担任清水县令,处理政事,一模一样。
既然公孙述一心一意,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枝梢末节的小事上面,自然而然,也就不能够设计,远大的治国方略,筹划军事谋略了,只图能够,满足现状,偏安一隅,苟延残喘罢了。
公孙述最大的爱好,就是追求形式和排场,就像王莽当年的行径一样。
公孙述也非常喜欢,时常改变,郡县以及官吏的名称,频繁更换官吏和将领,以满足自己这个皇帝的权力欲。
结果可想而知,公孙述庸人自扰,无事生非的施政,最终导致成家帝国朝廷的政事,越发混乱,上下无所适从。
而公孙述最大的乐趣,就是炫耀他的皇帝的威严和气势,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年轻之时,公孙述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担任河南郡都尉的关系,凭借“任子令”,曾经做过汉朝廷的郎官,侍候过大汉皇帝。
所以,公孙述本人,对汉朝廷官场的一系列运作情形,非常了解、非常熟悉。
当了成家帝国皇帝之后,公孙述立即摆出,他的皇帝派头,极力模仿,当初大汉皇帝的盛大礼仪。
公孙述出宫、进宫,都用“法驾”出行,正所谓百姓所言的大驾光临。官吏百姓,不胜其烦。
公孙述用“法驾”出行之时,天子卫队,由手举各色各样绣着鸾鸟的旗帜,武器上挂着牦牛尾的骑兵严密护卫。
御车总共有四十六辆,由京兆尹,首都成都的县令,北军卫尉等官吏,作为御驾前导。公孙述出行之时,实在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过足了皇帝瘾。
公孙述自以为,坐上成家帝国皇帝宝座,已经有些时日,天下已经太平了。
于是,公孙述与刘秀的做法相反,他没有大封自己的手下功臣,而是首先进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亲王,把富庶的犍为郡(四川宜宾),广汉郡(四川梓潼县)所辖的数县,封给他的两个儿子,作为儿子们的封国。
大司徒李熊,作为公孙述的谋臣智囊,很早就追随了公孙述。大司徒李熊,为成家帝国的长远利益着想,好心好意地上书公孙述,规劝公孙述说道:
“陛下啊:
臣私下以为,为政的根本,是施政公平公正,大公无私,以臣属百姓士大夫的心愿,理政处事。
作为至高无上的帝王,更应该显示自己,宽广恢弘的度量,大公无私的精神,以普天之下百姓士大夫的利益,为帝国的根本福祉。
如今,天下事情的成败,还难以最终预料。将士们拼死在沙场作战,还没有得到陛下的封赏。
陛下竟然枉顾,天下人的想法,不顾天下功臣勋旧的利益,蒙蔽天下人的眼睛,先封自己的儿子,为侯王,赏赐他们肥沃的土地,作为他们的食邑。
臣私下以为,陛下此举,岂不是明目张胆地向天下人表明,陛下的私心私欲吗?
同时也显而易见地表明了陛下,已经满足于现状,没有更加远大的志向了。
臣私下以为,陛下这样,一心一意为自己的子孙考虑,不考虑功臣、百姓士大夫的利益,势必会降低陛下的威信,冷了天下士人,将帅士卒,黎民百姓的心,怠慢了他们,对君王的崇敬与忠诚!”
听见大司徒李熊,直斥自己封爵自己儿子的的私心,公孙述如同揭开了他心上的伤疤一般,勃然大怒,责骂大司徒李熊道:
“大司徒啊:
朕身为一国之君,封赐自己的两个儿子封地,让孩子们庇护帝国,做帝国的屏障,这有什么过错呢?
历朝历代君王,不是都这样做的吗?
你这个混账东西,仗恃朕的宠爱,目无君王,非议朝政,真是大逆不道。
来人啊,将大司徒这个不省事的家伙,给朕逐出宫廷,让他回家,好好反省。”
成家帝国的文臣武将,贤良士大夫,闻听大司徒李熊被皇帝所逐,都十分遗憾惋惜,叹息着为李熊鸣不平道:
“大司徒大人,是陛下最早创业的挚友和谋臣,也会受到陛下罢黜,令人寒心啊!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
哎,至高无上的君王,都利令智昏,谋求自己的私利,大臣将相和士大夫们,将会怎么样呢?
陛下偏执自私,任人唯亲,只顾皇亲国戚的利益,没有用共同的利益,把君臣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司徒大人,是陛下亲信,也会因为进尽忠言,遭到陛下罢黜,怎么能够希望,臣子们对陛下忠心耿耿,竭尽忠诚呢?”
成家帝国的大臣将领士大夫们,见贤能的大司徒李熊,受到公孙述摒弃,朝廷的赏赐越发不公,自身前途无望,开始对公孙述,心生怨恨,上下离心。
而东都洛阳方面,汉朝廷君臣,却是和睦融洽,上下一心,百姓欢愉。
高下立判,西蜀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的最终命运,早就已经注定,没有谁能够改变了。
10
西北雍州方向,刘秀分化瓦解西州上将军隗嚣与其亲密部下的谋略,也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继班彪、马援、郑兴等著名的贤良士大夫,先先后后脱离隗嚣以后,寄寓在雍州天水郡等地避难的申屠刚、杜林等当世大儒、著名士大夫,见隗嚣执迷不悟,不肯放弃自立理念,也纷纷选择,离开隗嚣,前往东都洛阳,投顺刘秀,回归了汉朝廷。
刘秀见雍州著名士大夫来归,大喜。刘秀当即下旨,任命申屠刚、杜林等大儒,为侍御史(执法监察官),另行任命郑兴等士大夫,担任朝廷的太中大夫等职务,对从雍州前来投奔的士大夫,十分信任。
留居西州的士大夫,越发向往汉朝廷,归顺洛阳汉朝廷的心愿,也更加强烈。
11
转眼间,就到了建武六年(公元30年)春季的三月。
此时,西蜀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君臣,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希望挽救,成家帝国面临的种种危局。
成家帝国皇帝公孙述,虽然并没有,完全接受骑都尉荆酣出兵反击的建议,但公孙述也赞同,光靠采取守势,成家帝国是无法维持,偏安一隅的局面的。
为了安慰,渴望征战的成家帝国将领,公孙述于是下旨,命令翼江王田戎,将军任满等部将,从东方反击,率领成家帝国军队,西出江关(四川奉节县东),下临沮、夷陵间,集结他们的旧有部属,向汉朝廷所属的荆州方向郡县,发动攻击。
公孙述君臣,秘密筹划,在夺取荆州等地之后,再与洛阳汉朝廷。一争高下,争霸中原。
然而,没有成家帝国举国之力作为后盾,以及皇帝公孙述的大力支持,翼江王田戎,将军任满等部的军力,实在太过弱小,西蜀将士,士气又十分低落,根本无力与蒸蒸日上的汉朝廷军队抗衡。
成家帝国军队,进军东方,挑战大汉朝廷的首次努力,很快就宣告破产失利。
12
此时,见成家皇帝公孙述,主动向东,出击汉地,洛阳汉朝廷君臣,也十分担心。
建武皇帝刘秀,隐忧在心,急忙召集右将军邓禹等文武大臣,商议应对之策。
右将军邓禹率先发言,建议刘秀道:
“陛下:
荆州这个地方,控制长江要地,对于全国战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丢失不得。
而要解决荆州方向的困境,必须主动掣肘公孙述,让公孙述有所顾忌,不敢大举盲动才行。”
刘秀深以为然,赞同邓禹的意见道:
“仲华言之有理!可是,如果从褒、斜道方向或者是从东方江关方向进军,反制公孙述,路远而多阻,恐怕一时半会,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为公孙述所制。
而西州兵强粮足,道路通畅。
我们莫若从西州天水郡方向进军,向前伐蜀,更加便利我军进攻,足以威胁牵制公孙述,同时也可以制约隗季孟,萌发他心,此为一举两得的妙计。”
右将军邓禹等文武大臣,赞同刘秀的主张道:
“陛下英明。只有如此,才能够解除公孙述对西京的威胁,直捣成都。”
刘秀见右将军邓禹等文武大臣赞同自己的战略部署,心里非常高兴。
于是,刘秀立即紧急下诏,给西州上将军隗嚣,命令隗嚣,从天水郡派兵南下,攻击公孙述的成家帝国的后背,以解荆州之围。
13
不料此时,西州上将军隗嚣,见中原平定,西州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另有打算。
虽然西州上将军隗嚣,已经遣长子入侍皇帝,但依然心怀两端,常常思量,大将王元之言,欲割据一方,不欲早定归顺之计。
隗嚣遂上书刘秀,故意推托道:
“陛下:
接到陛下的旨意,臣立即与部下将领,商议进军西蜀,讨伐公孙述的方略。
臣与诸将,研究地势地理,认真商讨一番以后,大家一致认为,白水关(陕西白水县境内)地势险恶,山路崎岖,恐怕大军难以通行,无法进军。
而蜀道十分危险,沿途的栈道,多年未修,又早已经朽烂损坏,大都无法使用,恐怕丈尺之地,大军更加难以通过。
可是,我们又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通行,向前进击,肯定不利于大军行动,完成讨伐公孙述的任务。
臣私下认为,此时此刻,讨伐公孙述的时机,还不够成熟,斗胆认为,此时此刻,还不宜贸然,向西蜀的公孙述,发动进攻。
成家皇帝公孙述,性情严酷,苛待部属,长此下去,他们君臣,必定上下猜忌,最终定会有,上下分裂,众叛亲离的那一天出现。
臣私下认为,如果等到公孙述的罪恶彰显,恶贯满盈之时,我们再出动,我们的讨伐大军,发动攻击,势必会事半功倍,造成势如破竹、土崩瓦解的巨大声势。
臣相信,到时候,我们的讨伐大军一出动,战胜公孙述,将会不费吹灰之力。
请皇帝陛下,审时度势,认真与大臣将领,研讨进军方略,原谅臣的抗旨,批准臣所作出的不成熟建议!”
接到西州上将军隗嚣的上书,见隗嚣公开抗拒旨意,刘秀十分恼怒,对右将军邓禹等文武大臣说道:
“诸君:
看样子,隗嚣已经下定决心,要与朕决裂了。”
群臣也议论纷纷,皆认为西州上将军隗嚣,已经有了反意,必须加紧提防才是。
听了群臣的讨论,刘秀的心情,更加郁闷,对隗嚣的不满与怨恨,郁结在刘秀的心里。
右将军邓禹,十分冷静,提醒刘秀道:
“陛下:
所谓,欲速则不达,冲动是魔鬼。
请陛下还是努力地控制住,自己的不满与愤怒的情绪,不要被一时的愤怒,迷惑了自己的心智,造成当初,彭宠叛离那样的不利局面啊!
臣以为,虽然隗嚣,叛意已定,已经大概率不会放弃,自己的割据立场,不会再听从陛下的调遣与旨令了。
但请陛下,还是要静下心来,努力地寻找,最佳的应对措施。陛下要努力避免,陷入与西州隗嚣和西蜀公孙述,两面作战的尴尬境地,危害陛下,一统天下的大计。”
听了右将军邓禹的劝说,刘秀终于冷静下来,答应道:
“仲华所言极是!朕不能够让一时的愤怒,乱了国家大计。隗季孟的抗旨,反而使朕,最终下定了决心。看样子,西州隗季孟不解决,朕食不安寝啊!
诸君,我们暂时把公孙子阳放下,先未雨绸缪,谈谈如何处置西州隗季孟的事情吧!”
刘秀与右将军邓禹等大臣将领,开始公开讨论,积极谋划,出军讨伐西州上将军隗嚣,用武力解决西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