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定国策崇尚品德 尊隐逸砥砺气节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二月岁末,出现了一个十分难得的,阳光普照的好天气。
原本晦暗阴冷的洛阳深宫庭院里,温暖的阳光,照射了进来,带来了几许温馨和惬意。
贵人阴丽华带着几个小宫女,陪着孩子们一起,在庭院里游玩嬉戏,享受老天阳光温暖的恩赐。
刘秀的四个儿子,长子刘强、老二刘辅、老三刘英、老四刘阳,几个小女儿,大大小小,在庭院里欢快地追逐,调皮地玩耍嬉戏,做着各种各样,孩子们自己觉得十分有趣,流连忘返的游戏。
春天已经在悄悄地来临。今天的室外,阳光明媚,晒在人的身上,怪舒服的。
只有那不时刮来的一股寒风,还在提醒着享受温暖的人们,春天的脚步,虽然已经临近,但冬季并未完全过去。
看着快乐嬉戏的孩子们,贵人阴丽华的心中,充满着幸福、希望和甜蜜。母亲的自豪感、满足感、成就感,在心中洋溢。
老四阳儿,如今虽然只有一岁半的光景,但已经表现得很有些懂事,超过了他的年纪该有的稚嫩。
自从生下长子刘阳之后,丽华忧郁的心情,已经好了许多,充满了希望,整日里也比此前,愉快舒心了许多。
但作为母亲和妻子双重身份的那种隐隐的担忧,也随之在丽华的心中多了起来。
深更半夜,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阴丽华也要时时挂念儿子刘阳以及诸儿的情形,想着他们的被子盖好没有,思考着孩子们,会不会着凉的问题。
不仅仅如此,当刘秀御驾亲征,出征外地时,阴丽华更是会时刻忧心,时时担心不已。
阴丽华既要为夫君刘秀的安危、健康担忧,又要时刻担心,留在京师洛阳的孩子们的身体状况。
虽然阴丽华常常在刘秀的身边陪侍,但刘秀却喜欢像年轻人那样,亲临前线,上阵指挥杀敌;或是经常与一些陌生人,下人百姓,官吏将士,降将降臣,江湖豪杰,士大夫,如此等等,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士,心胸坦荡,毫无戒心地谈天说地,阴丽华不时会更加揪心地感到担心和忧虑。
人心动荡,大乱纷呈的年代,有谁能够保证,这些人里面,没有刺客或是叛逆之臣,混迹其中呢?
可丽华的不时的劝说,刘秀常常是一笑了之。
见自己劝说夫君谨慎小心无效,阴丽华就不得不时时叮咛,侍卫夫君的大哥阴识,弟弟阴兴以及刘安等卫士和内臣们,时时刻刻留意,皇帝的身体和安危,绷紧自己的神经。
大哥阴识,弟弟阴兴以及刘安等卫士和内臣官们,也同贵人阴丽华一样,皇帝越是无拘无束、轻松自在地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交谈欢宴,他们越是紧张万分。
留在洛阳皇宫里的孩子们,也常常令作母亲的阴丽华,心绪不宁,忧心忡忡。
虽然已经是两个男孩子的妈妈了,皇后郭圣通,却依然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似地,随心所欲,放任自流,不太经管自己的孩子,听凭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调皮。
也许是贵族家庭出生,幼时亲人之间的亲情关系,本来就十分冷漠淡漠,那种影响的缘故吧,皇后郭圣通,对待孩子们的态度和感情,却与贵人阴丽华迥异。
皇后郭圣通,关怀自己的装束打扮、衣食住行,超过了一切,极少亲自出马,为孩子们的事情操心,也很少过问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和日常情况。
她似乎更加喜欢,整天和宫女们打闹嬉戏,或是躲进她自己的书房里,阅读经卷,刺绣绘画,不想过问孩子们的事情,总觉得孩子们很烦,哪怕是对待她的亲生儿子刘强、刘辅等。
皇后郭圣通,只是常常觉得有些奇怪,他的两个亲生儿子,长子刘强,老二刘辅,为什么对待自己的庶母贵人阴丽华,有时竟然比,对待她这个亲娘还要亲热、亲近。
可皇后郭圣通,从来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也不愿意去思索其中的原因。
圣通好像不太明白,感情是不断地培育出来的。只有陪伴,接触,交流,关爱,才能够亲近,才能拉近亲人彼此的距离。
圣通却似乎从来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
她只是不时为孩子们亲近丽华的这些生活琐事,在心里气恼,生着闷气,埋怨贵人丽华,蛊惑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嫉恨丽华,剥夺了她做娘亲的权益。
好在贵人丽华心胸开阔,通情达理,并没有执意与皇后郭圣通去计较什么。
而圣通自己,也好像不屑与贵人丽华,为这些事情争执似的,彼此相敬如宾,敬而远之。
两人在内宫里,单独相处的时间实际上并不多,才使皇宫里,能够相安无事。
皇后宫与贵人宫的下人们之间,也才能够保持和谐与安宁,彼此友好往来的良好气氛。
阴丽华心里,当然比任何人都要清楚,皇后圣通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
贵族郡主的派头和傲慢,始终笼罩在皇后郭圣通的心里,使她不屑于与那些,比她地位低的人,正常地交往和交流。
别人呢,也似乎也对她这个大汉皇后,敬而远之。在宫中,皇后郭圣通很是孤独,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能够与她谈得来的知己或者是亲信。
丽华的雍容大度,甚至有些卑躬屈膝的礼节,也让皇后郭圣通很是满足。
圣通读过很多的诗书、史书等圣贤典籍,当然知道丽华在丈夫心中的地位。
既然贵人丽华,安于她现在的贵人地位,并没有什么野心和非分之想,圣通自己也就觉得,没有必要,与丽华公开为敌了。
因此后宫里,才会那样的平静。
有时,想起自己受到的那些莫名的屈辱,贵人丽华心中,也会感到烦恼,生气。
尤其是皇后圣通,总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自以为她出身高贵,不屑于与人交流的态度,更是令人难以忍受;有时说话与谈笑,她总是显得那么高高在上,咄咄逼人。
就连侍候贵人丽华的宫女们,也常常感到有些羞辱,对贵人丽华的忍辱负重,有些不满和生气。
但当几个大大小小的男孩、女孩,亲热地相处,亲密无间地愉快地玩耍在一起时,丽华心中的烦恼,就会抛到九霄云外去。
作为一个母亲,丽华当然也很明白皇后圣通的心理。
圣通其实很是担心,她的大儿子刘强的太子位置。
为了这个太子位置,有多少朝代的皇子皇孙们,为此争斗得头破血流,甚至导致灭族杀身的惨剧发生。
前朝吕后与戚夫人的纠葛与往事,也总是不自觉地笼罩在阴丽华的心里,令丽华忧心忡忡。
想到这些纠葛和往事,阴丽华浑身一阵颤栗,沉吟道:
“有谁知道,这样的惨剧,会不会在臣妾身上降临,会不会发生在如今这些天真无知,相亲相爱的孩子们身上呢?”
阴丽华想起这些前朝后宫往事,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噤,一道阴影掠上了心扉。
突然,一声“皇帝陛下驾到!”的呼喊声,把贵人阴丽华,从有些伤感、忧郁的沉思中惊醒。
坐在软榻上晒着太阳,看着孩子,想着心事的贵人丽华,急忙起身,前去迎接自己的夫君。
这时,刘秀已经兴冲冲地走到了妻子阴丽华的跟前,跟丽华打起了招呼道:
“丽华啊,你在想些什么啊?怎么这么出神,好像怏怏不乐的样子呢?”
刘秀心细,突然问丽华道。
“没有什么,让陛下费心了。臣妾就是在想些,孩子们的小事情罢了!请陛下不要担心。”
丽华害怕刘秀担心,缓缓地回答刘秀道。
“是老三英儿(美人许君平所生)惹你生气了吗?老大强儿,老二辅儿(都是郭圣通所生),老四阳儿都很懂事、乖巧,小公主们,更是懂事可爱了。
只有老三这个小家伙,小时候就有些桀骜不驯,有些叛逆调皮,喜欢捣蛋,不服长辈管教!”刘秀问丽华道。
“都不是啊,陛下。孩子们都十分可爱,玩得很好啊!臣妾喜爱孩子们还来不及,怎么还会生气呢?
何况,也没有哪个孩子,惹臣妾生气。
臣妾心里在想,要是孩子们一辈子,都能够像今天这样,相亲相爱,快快乐乐,那该多好啊!
陛下啊,你兴冲冲地前来,一定是有什么喜事啊!”丽华一下子就看出了丈夫刘秀的心理。
“丽华啊,孩子们会一切都变好的。你不用过度操心,也不要担惊受怕了!
来,丽华啊,你就挨着朕坐下吧,朕这些日子太忙碌,早就想与你,好好地聊聊了!”
刘秀挽着丽华的腰肢,坐在了软榻上。
“陛下啊,你到圣通妹妹和许妹妹的宫里,去问候过她们了吗?她们怎么样呢?”
丽华小心翼翼地询问刘秀道。
“丽华啊,朕去过了啊!圣通、君平,都在忙她们各人的事情,一个个都好着呢!
朕来,就是想把这个喜讯,告诉丽华你呢!她们俩,对朕讲的这些东西,都没有多少兴趣啊!”
刘秀有些失落地对丽华说道。
“好啊,陛下!你就尽快告诉臣妾,到底是什么喜事啊,让臣妾好好地分享你的快乐吧!”
丽华的脸上,重新恢复了喜悦。
“朕有两件大喜事,想立即告诉爱妻啊!
一件是,交州等南方偏远各州郡,纷纷归附我大汉王朝,朕为此是欣喜异常啊!
莽贼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交州所属各郡,全部闭关自守,以求太平。
如今,朕的征南大将军岑彭,因为以前与交州牧邓让,友谊深厚的缘故,所以,他专门写信与邓让,宣示汉朝廷的威力与恩德。
岑彭还亲自派遣自己的偏将军屈充,‘持节’,拿着朕的诏书与朝廷文告,四处传播汉德和朝廷美好声誉。
因而,南方偏远郡国,归附者众。
现今,交州牧邓让,江夏郡太守侯登,武陵郡太守王堂,长沙国宰相韩福,桂阳郡太守张隆,零陵郡太守田翕,苍梧郡太守杜穆,交趾郡太守锡光等地方官吏,都先后归附于汉朝廷,并派人到首都洛阳,向朕进贡来了。
尤其是交趾郡太守锡光那人,更是精明能干,善于治理百姓。他教导交趾郡居民与蛮族,实行中原的文化与礼仪,发展生产,很得百姓欢心啊!
这样的官吏,朕怎么能够不欣赏与信任呢?
就是朕任命的南阳老乡宛城人任延,担任南方的九真郡太守,他也能秉承朕的教诲,实行礼仪教化,发展当地经济,知道教导百姓的精髓和治理地方的要义。
丽华你说,官吏士大夫努力勤奋,百姓亲附,人心归顺,地方治理,修生养息,这些事情,是不是值得朝廷,大肆庆贺的大喜事呢?”
刘秀心情有些激动,喜悦溢于言表。
丽华急忙跪下,向夫君刘秀行礼祝贺道:
“恭喜陛下,这的确是,值得大肆庆贺的好事啊!难怪陛下,今天这样高兴!
陛下的圣德,流传远方,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安定南方州郡,使百姓士大夫,免于生灵涂炭,实在是圣君所为啊!没有哪个朝代的君王,能够如此啊!
陛下啊,臣妾知道,人们的心思,都是趋利避害,努力地博取功名和富贵为上的。
陛下何不如从前那样,大大方方地,统统晋封这些官吏士大夫为侯爵,用无上的恩赐,去笼络他们,促使一心向善,尽忠职守呢?”
“呵呵!想不到啊,想不到!朕的丽华爱妻,如今也学会了拍朕的马屁!不过这样的马屁,真的好香,沁人心脾。
好啊!爱妻你是那样的懂得人心,比朝中那些庸碌的公卿大臣的见识,可要强多了。
丽华啊,你的建议很好,见识不凡,果然是不让须眉。朕会毫不吝啬地把这些做出杰出贡献的官吏士大夫,全封侯爵爵位的,以鼓励后来者!”
刘秀拍板表示道。
“陛下,你不是说,有两件喜事吗?还有一件是什么喜事呢?”丽华也有些迫不及待了。
“丽华表妹别急!听朕慢慢为你道来啊!”刘秀耍起了贫嘴,歇息一会,喝了口热茶水,然后讲述道。
“这第二件喜事,就是朕千方百计寻找的,朕的太学同窗好友,那个会稽郡士大夫(江苏吴县)庄遵(庄光-严光),朕已经派人,找到了啊!
如今,他同处士(隐居学者)太原郡人周党,东海郡人(山东郯城县)王良,山阳郡人(山东金乡县)王成等贤良士大夫,已经到了京师洛阳,朕刚刚才接见了他们。
这几位先生,都是有道之士,是一些有气节有骨气的人!朕很是佩服,他们的人品与学识。
虽然朕的地位崇高,可是他们见了朕,也仅仅是俯下他们的身子,不卑不亢地给朕行礼而已。
不瞒丽华,朕其实也是一个俗人,虽然喜欢听一些,悦耳动听的话语,但还是非常欣赏他们,不媚权贵的个性。
他们拒绝卑屈地向朕叩头,也拒绝自报他们的姓名。并没有屈从朕的皇帝权力,也不接受高官利益的诱惑。
他们不想享受朕,给予他们的荣华富贵,而是请求朕,允许他们回乡,继续让他们过着那种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
朕不仅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对朕的冒犯,反而十分欣赏他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媚权贵、不趋炎附势的美好品行和高尚人格。
回想当初,哀帝、平帝年间,如果我大汉王朝,也多一些这样的忠臣烈士,多这样一些,不屈从于权力的正直贤良的士大夫,大汉朝廷,也不至于最终,被王莽这个恶贼,轻而易举地篡夺了大汉皇位,以至于生灵涂炭,四海分裂。
他们正是‘亚圣’所言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一类的高洁人物啊!
朕的博士(咨询官)范升,不满意隐士们,不畏强权,在朕的面前,自尊独立的表现,曾经上书,对这些隐士,提出弹劾。
当时范升上奏,弹劾隐士们道:
‘陛下:
太原人周党,东海人(山东郯城县)王良,山阳人(山东金乡县)王成等,蒙陛下的厚恩,大汉使节去了三次,才肯上车就道。
等到觐见陛下,他们竟然不顾礼仪,仅仅弯弯身子,不肯叩头,也不肯自报自己的姓名。
他们不屈从于君王,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不肯为君王,歌功颂德,实在是骄傲凶悍,大逆不道,恶行同时迸发。
周党等,文不能发扬大义,武不能为君王而死,他们一个个假作隐士,沽名钓誉,竟然妄想,得到三公的高位。
臣愿意同他们,一起坐在皇家图书馆下,辩论和考证,治理国家的方法。
如果臣不如他们,臣愿意接受,大言不惭的惩罚。
如果他们说不出道理,只是一味地盗取虚名,向上夸耀,以图谋取高位。
那么,这就是一种大不敬的罪行,臣建议陛下,应当立即下旨,诛杀这一伙沽名钓誉的腐儒。’
博士范升,如此弹劾隐士们道。可是,朕对范升的弹劾,却不以为然,并不认同。
哎,可叹的是,其时很多朝廷大臣,却是非不明,仁义不施,居然都是抱着,与博士范升同样的态度,想要让朕下旨,去诛灭这些隐士,陷朕于不义的地位。”刘秀缓了口气,大声感叹道。
“哎呀,陛下,万万不可滥杀贤士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杀害贤士,后患无穷啊!
臣妾私下以为,隐士周党等人,无求于人,之所以不愿意接受,陛下的施舍和恩赐,只是不愿意贪求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愿意屈从陛下的皇帝权力,受陛下的驱使罢了!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也只是想保持他们,自己的平等地位,士大夫的独立人格,哪里有什么,大逆不道、得罪君王的罪过呢?
臣妾心里不理解的是,这件事情,本来应该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为什么范升等大臣们,见了周党他们,拒绝皇帝封赏的做法,会如此地嫉恶如仇,把隐士们看做仇人、恶人呢?
陛下啊,你最后下旨,处罚周党他们这些隐士了吗?”
丽华着急的问刘秀道。
“丽华啊,朕还没有那么愚昧糊涂。朕怎么会被,臣子们故作一脸忠贞的脸谱,所迷惑呢?
朕心里很明白,那些大臣,之所以表现出正气凛然、嫉恶如仇的架势,实际上,就是在拍朕的马屁,做样子给朕看的,以表明他们,对朕的忠贞不二。
实际上,朕心里十分清楚,对于他们这样一脸忠贞相的势利之人,反而更应该,加倍小心。
他们这些人,岂不正所谓,满嘴仁义道德之人,实际上一肚子男盗女娼之辈吗?
朕久历江湖,知道人心险恶,常常自诩为明察秋毫,善于洞悉人心,岂能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玩这样的小把戏呢?
还是朕的丽华爱妻,深明大义,见识卓绝,了解人性真假虚实,懂得人心真谛啊!
范升等儒生士大夫,不过是一群书呆子,一伙迂腐可笑的家伙罢了!
他们这些人,千方百计地揣摩朕的心思,不过只是想讨取朕的欢心罢了!
这些家伙,仔细想起来,实在也有些可恶!真是所谓的,帮凶比正凶还要残暴,奴才比主子还要邪恶啊!
只因他们,欲借此,向主子邀功啊!这一点小伎俩,小把戏,岂能够瞒着朕呢?
一说话,他们就想动手杀人,就想诛灭那些有独立人格、敢说真话的士子。
朕心里其实十分了解,他们的那有些阴暗的心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里,恐怕是在嫉恨周党等人啊!
‘我们千方百计,拼命地投机钻营,才弄到一个芝麻那么大的小小官职。
而你们这些唱反调,自命不凡,不与朝廷合作的所谓隐士大儒,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皇帝陛下的重视恩赐。
岂不是令我们这些忠贞之士,心灰意冷吗?’
范升等士大夫,就像一群护食的狗一样,为了得到一块骨头,就会毛竖爪张,争得不可开交的。
而周党等隐士,竟然会十分嫌弃,敢于把朕,态度虔诚地赏赐给他们的那一块肥肉,伸脚踢开。
相比之下,高下立判,不由得范升等士大夫,恼羞成怒,最后恶语伤人啊!
朕内心里,其实很是敬重周党等隐士的高风亮节,欣赏隐士们不委屈自己,也不祈求别人施舍的那种硬骨头的品格。
如果我大汉朝廷,多一些这样的,不被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所收买的士大夫,何愁无人为天下百姓伸张正义,维护朝廷的法律公正,维护公理公道呢?
朕当然不会,处罚周党他们这些隐士的。
范升那些迂腐短视的家伙,他们怎么能够懂得,朕的那些治国安邦,凝聚人心的大道理呢!
只因他们的见识,还不如一个女子啊!
只有爱妻知道,朕的深谋远虑,知道朕褒扬周党他们,不媚权贵品质的深远目的。
朕深深地了解,先朝末年以及莽贼的新王朝初期,几乎天下所有的贵族、士大夫,包括朕的同姓宗室子弟等,为了贪图王莽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都不顾礼义廉耻,出卖别人,也出卖他们自己。
他们厚颜无耻地,向王莽这个篡贼,邀功请赏,或是歌功颂德、阿谀逢迎,指鹿为马,阳奉阴违,致使百姓蒙难,天下动荡,大汉皇权旁移。
朕尊崇周党等隐士贤良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种,不向邪恶和权势低头,不为利益的诱惑,而弯腰屈膝的高贵气质,砥砺士气啊!
如果朝廷上下,人人都为了追求,他们自己的最高、最大利益,丧失对正义、真理和公正、公平的追求,那我们的社会,只有走向堕落与灭亡,最终落到一个亡国灭种的境地。”
刘秀深有感触,感慨万千地对丽华说道。
“陛下,臣妾很是赞赏陛下的圣明!”
听到周党他们,并没有受到惩罚,丽华心里松了一口气,急忙赞扬夫君刘秀的胸襟宽阔,为人大度道。
“可惜,历朝历代,没有几个君王,没有几个臣子,能够真正理解,陛下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啊!
那些享受无限权力的暴君与暴官,有了奴才们的喝彩与捧场以后,他们是多么欣赏和痴迷,喜欢滥用他们的无限权力啊!
那些享受无限权力的暴君与暴官,最精彩,也最能够蛊惑人的观点,就是学而优则仕。
那些享受无限权力的暴君与暴官心里,认为士大夫们,只能够以做官,为唯一的目的,一切有益于人类的发明创造和观点见解,都不值一提。
有官不做,不追求荣华富贵,不是疯子,就是傻瓜,就是桀骜不驯,就是长有反骨。
那些享受无限权力的暴君与暴官,绝对不允许,有独立的自尊,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品行存在。
他们也从不过问,他们的作为,是否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有益,而只是唯上命,而行事,想方设法地谋取自己的最大最高私利,保住他们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而已。
那些贪鄙愚鲁,自私自利,只追求自身利益的家伙,实际上就是集帮凶与恶奴为一身!
他们只知道不择手段,获取他们的最大利益。他们哪里能够理解,什么是崇高?什么是道义呢?
他们永远也不会了解,也不愿意理解,这些无限权力,带给百姓的无限灾难。
天下黎民百姓厄运的产生,一方面在于不受权利制约的暴君、暴官实在太多;
另一方面,也在于那些只追求一己私利,保护既得利益的帮凶、恶奴太多太多啊!
他们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黎民百姓,其实也包括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啊!
历史的报应,因果循环,早晚都会降临。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呢?”
丽华感叹唏嘘道。
“的确如此!爱妻的见解,居然这样深刻,如此明智,发人深省。
但愿朕的后代子孙,能够深刻地理解,朕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明白朕以柔治国,培养砥砺节气的深刻道理。
也许那些受惯了暴虐奴役的官吏百姓,养成了奴才奴性品格的人们,还会不理解,朕以柔治国,以人为本的伟大策略。
或许他们还会认为,朕为人太过仁慈,不贪图独裁的权力,厌恶战争,没有以暴易暴,没有建立秦皇、汉武那样的赫赫功绩。
但朕哪管这些!
只要能够让朕的普天之下的官吏百姓,都过上幸福快乐,和平安康,不愁衣食的好日子,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君、明君啊!
当范升的弹劾奏章,呈上来以后,朕肯定不会批准他们,对周党等人,加以迫害的请求,开一个恶劣的先例啊!
朕知道,周党这些有节气的隐者贤良,不贪慕荣华富贵,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罪过啊!
要说有错的话,他们也不过是,不讲那些虚伪的礼仪,没有把朕神圣化,把朕看成一个普通的君王,没有把朕看得至高无上,这样一些小问题罢了!
但朕自以为胸襟宽阔,豁达开明,哪里是那些小肚鸡肠、自命不凡的家伙呢!那些家伙,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朕当时就立即下旨,晓谕群臣道:
‘诸位爱卿:
自古以来,圣贤的君王,英明的领袖,他们治下,都有不愿意屈就的知识分子,能人贤士。
而这些圣贤的君王,英明的领袖们,都能胸襟开阔地善待那些,具有高尚品质的士人。
其实,这些不愿因为高官厚禄的诱惑,而放弃自己志向和理想的隐士大侠,才是我们民族、社稷的脊梁,才是真正最有骨气的人!
因为他们,不会为了贪图自己的一点私利,为了一点荣华富贵,就委屈自己,出卖别人,出卖自己。
伯夷,叔齐,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王朝的粮食。
如今周党等,秉持他们的高贵志向,崇高节操,不愿接受朕的俸禄,恩赐和富贵,正表明了他们的不凡气质,也彰显了朕的度量宏大。
他们的高尚志向,不可以委屈和勉强。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意愿,强加于别人身上。
朕特别赏赐周党等布帛四十匹,以礼送回故里;
其他隐逸人士,也充分尊重他们自己,个人的自愿,进行类似的妥善安置!’”
刘秀自信豁达地向丽华讲述道。
“陛下,你真是一代明君啊!
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君王,哪个皇帝,能够有陛下你,如此的智慧和度量胸怀啊!”
丽华夸赞刘秀道。
“陛下啊,还有庄先生呢?听说庄先生,还是臣妾的新野乡邻乡亲啊!
庄先生的情况如何,怎么没有听陛下谈起庄先生呢?
庄先生也回归故里了吗?像庄先生那样有才华有胆魄的人,没有留在朝中,为陛下做事,实在是有些令人惋惜!”
丽华有些迫不及待,十分关切地询问庄光的下落道。
“呵!呵!呵!正所谓忠言逆耳,马屁最香。
朕虽然知道,丽华表妹也是在拍朕的马屁,对朕逢迎,但朕就是爱听。
爱妻现在,也开始变得油嘴滑舌,学会恭维朕了啊!不过说实话,丽华表妹的夸奖和赞誉,真的有些令朕陶醉哦!
朕虽然号称英明的圣上,但朕的自我陶醉的感受,其实与普通人,也并没有任何区别啊!
也难怪天下大多数人,都难以逃避阿谀逢迎的迷惑啊!这就是马屁功夫的神奇之处啊!”
刘秀与妻子丽华开玩笑地自嘲道。
丽华的脸红了起来,就像一朵鲜红的玫瑰,刘秀见了,不觉有些忘情。
盯着丽华美美地看了好一会,刘秀才重新回答丽华的询问道。
“看样子,朕这个正人君子,实际上也是一个色鬼,被丽华妹子迷惑,就神魂颠倒,不知所以,忘记说话了。”
刘秀一边与丽华说笑,一边回答丽华的提问道:
“庄先生吗?朕马上就要给表妹谈起庄先生呢!
庄先生的确是新野县人。王莽末年,庄先生就避乱江南去了,所以朕找了很久,现在才找到庄先生。
哎!天下之人,很少能够抵御住利益的诱惑的,庄先生却是一个例外啊!
这就是朕之所以深深感叹的原因啊!
庄先生高风亮节,不贪慕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朕想任命庄先生,为朕的谏议大夫,可庄先生坚决不肯接受。
朕也知道庄先生的脾气,不愿意过分地强求于庄先生。也许是庄先生,太担心‘伴君如伴虎’的缘故吧!”
刘秀十分惜地对丽华说道。
“陛下已经尽力了,就这样安排吧!
陛下天性敦厚,重情重义。富贵之后,竟然也不忘贫贱之交,千方百计地想让朋友们有福同享。
天下实在是没有几人,能够与陛下相比,令陈胜之辈汗颜,自愧不如啊!
陛下啊,你是怎样找到庄先生的呢?听说陛下为了寻找庄先生,费了许多心血啊!”
丽华好奇地问刘秀道。
说起寻找庄光的经过,刘秀一下子兴奋了起来,急忙对丽华讲述寻找庄光的经过说道:
“是啊!丽华啊,的确如此!
庄先生又名庄遵,字子陵,本是新野人,少有高名,后避乱会稽余姚。
庄先生是朕年青在西京太学求学时的太学同窗好友,也是朕当初落难京师时的铁哥们之一啊!
庄先生的才学气度,当初在太学之时对朕的帮助与指教,都一直铭刻在朕的心里。
王莽天凤年间(公元14-19年),朕在长安与子陵相遇,与他两人一道,受业《尚书》,师从许先生,并结成了好友。
朕当时人微言轻,地位低贱,却年纪气盛,能够与子陵交友,常常引以为荣。
朕后来起兵反莽,庄光也积极拥护,大力支持。
朕登基定都洛阳以后,子陵对攀龙附凤,不感兴趣,所以庄先生后来干脆易名改姓,隐身不见了。
朕一直十分怀念子陵,欣赏子陵的高风亮节。朕曾经多次告示天下,寻找子陵。
无奈天下很大。光有庄先生的名字,也难以找寻。朕真是一筹莫展啊!
突然有一天,朕心血来潮,忽然想到,如果叫朕的画师们,绘出子陵的画像,布告天下,一定会有见过子陵的人,在朕的重赏之下,前来告知领赏的。那时,朕就会得知子陵的消息。
朕立即行动起来,召集宫廷一流画师,在朕的回忆指点之下,描绘出子陵的肖像。
直到形神毕肖以后,朕下旨复制若干份,颁行天下,让各地官吏和百姓,帮助朕,寻找子陵。
可是寻找许久,依然杳无音信,朕十分焦虑着急。
朕甚至常常胡思乱想,为子陵的安危操心,担心子陵,已经死于战乱了。
曾经有人冒充子陵,想来谋取荣华富贵。但经朕召见后,都被朕一一否决,朕更加忧心如焚。
其实那时,子陵已经知道了朕登极的消息。
庄先生也许知道朕会封他做官,不食嗟来之食,所以故意躲着朕。因为他生性厌恶官场,不愿享受朝廷的俸禄。
庄先生隐姓埋名,在齐县境内的富春山中,过着隐士逍遥自在的生活,为乡亲们疗伤治病。
庄先生常常一人,垂钓于溪水之中,自得其乐。
有一天,一个农人上山打柴归来,又累又渴,就到泽边喝水。他正好看见子陵身披羊裘,在溪边垂钓。
农人只觉得这钓鱼之人十分面熟,却不知道这人,究竟是谁。
回到城市里,看见集市上张贴的子陵画像,农人这才明白,此人正是朕千辛万苦,悬赏重金找寻的子陵啊!
农人不顾劳累,急忙飞奔到衙门,报告领赏。
得知齐县县令的报告,朕立即命令官吏,备好车马,携带贵重礼品,想把子陵请出山来。
然而,数次来往,都没有收获。
朕最后采取霸王硬上弓的方式,强令使者,快马加鞭,把子陵弄上官车,带到京师,住进朕专门在北军,为庄先生准备的房子里,给予床褥,派太官专门侍候(太官朝夕进膳)。
可子陵对这些,依然是不屑一顾。
朕知道大司徒侯霸,与子陵也是老同学,老相识。朕就叫大司徒侯霸先去,看望并问候子陵。
侯霸立即遵旨,派他的僚属侯子道等人,奉书前往,前去拜访子陵。
侯子道对子陵说道:
‘先生啊,侯公听说先生到来,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但迫于他的高贵身份,所以没有如愿前来。侯公希望,利用天黑的时候,请庄先生您受些委屈,过去说话。’
子陵当时高坐床上,启书读罢,然后问侯子道说:
‘侯先生,君房(侯霸字号)素来有痴疾。如今君房当了朝廷的三公,痴疾是否好了呢?’
侯子道回答庄先生道:
‘庄先生啊,大司徒位居鼎足,不再有痴疾。’
子陵笑着说道:‘既然君房(侯霸字号)没有痴疾,那君房派遣你来,究竟是干什么呢?’
侯子道急忙把大司徒侯霸,对子陵的亲切问候,告诉了子陵。
子陵呵呵大笑起来道:
‘先生说君房(侯霸字号)没有痴疾,要问候我子陵。这难道不是痴语吗?
当今天子诏我,往返数次,方才将我请来东都。皇帝本是我同窗好友,我尚且不愿意,亲自去拜见陛下。我怎么会去,拜见陛下的臣子呢?’
子陵的傲气,由此可知。
侯子道希望子陵,能够写下一封书信,他好回报君房,以便好去交差。
子陵推辞说:‘我的手不能书写。’
庄先生就丢过去一片竹简,交给侯子道,顺口说了几句,叫他写上拿回去交差:
‘君房先生:
你做了大司徒,这很好!很好!恭喜!恭喜!
如果你帮助君王,为百姓做了一系列大好事,那么我们大家,都非常高兴。
如果你只知道一味讨好君王,阿谀逢迎,贪求荣华富贵,对君主的错误主张,也一味曲从,就难免会受到腰斩颈断的极刑。
不顾百姓死活,可是天下罪人,那可万万使不得。这句‘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就是我的回话。
侯子道嫌庄先生的言语太少,希望子陵,再多说一些。
子陵又大笑起来,开玩笑地对侯子道说道:
‘侯先生,你又不是上街买菜,还讲什么价钱呢?你要那么多话,有什么用呢?’
子陵的脾气,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侯霸的面子,有些过不去了,就在朕的面前,不住地抱怨子陵,说庄先生坏话。
朕只好笑着回答侯霸,消解侯霸的怨气道:
‘大司徒啊:
朕十分了解子陵这个人,庄先生就是这样的倔脾气,实乃狂奴故态也!’
朕当天就再次亲自前去看望子陵。照一般规矩,应该是子陵远迎朕躬才是。
子陵却对朕不理不睬,庄先生依然躺在床上,假装睡觉养神,不理会朕。
朕走进去,看见这幅情形,心里并不生气。这才是真正的子陵啊!庄先生的脾气,可一点没改。
朕上前,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子陵的肚子,轻声问庄先生道:
‘唉,子陵老友,你难道不念旧情,不能帮助我刘文叔,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吗?’
庄光又假装睡觉,不理睬朕。
过了好一会儿,庄先生才睁开眼睛,端详着朕说道:
‘从前,唐尧道德高尚,但巢父洗耳。陛下现在是高瞻远瞩,英才济济,要我这老朽,去干什么呢?
人各有志,陛下没有必要,让我这样的驽钝之才,强迫为官,为朝廷效力啊!’
朕了解子陵,知道庄先生决定了的事,是不会随意改变的。朕只好说:
‘子陵啊,朕竟然不能使你顺从吗?’
子陵还是没有答应。朕没有办法,只好另找话题。朕与子陵叙旧,回忆当初同学时的情形,朕从容问子陵道:
‘子陵啊,刘秀与昔日相比,究竟怎么样啊?’
子陵不肯拍朕的马屁。他缓缓地与朕开玩笑说道:
‘陛下比起过去,身体稍微胖了一点。比起往日的表现,看起来,似乎多多少少,还有点儿长进!’
闻听子陵的难得的恭维,朕拍掌哈哈大笑了起来,邀请子陵一道闲谈。
晚上,子陵与朕,在南宫歇息。
子陵坦然酣睡,故意鼾声如雷,就像昔日那样,将腿压到朕的肚腹之上。
第二天,太史入奏:‘客星触犯御座,情状甚为急迫!’
朕知道太史,是想借机,开开朕的玩笑,拍拍朕的马屁,逗得朕的欢心。
朕于是笑着回答道:
‘朕与故人子陵共睡,难道天帝神灵,也有感应吗?’
朕一夜未回内宫,左右侍从,很是担心。
朕轻描淡写地向大家解释道:‘别害怕!朕是与故人子陵呆在一起,没有什么危险的!有刘安陪着呢!’
左右侍卫这才放心。
就这样,朕与子陵,谈道论旧,聊了好几天。
朕依然想任命,子陵为官,授给他谏议大夫一职。可庄先生仍然一力拒绝,只愿意归隐富春山(今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不愿意做官。朕也只好不再强求子陵!
朕稍稍欣慰的是,好在现在,天下太平,也有朕的一点功绩,朕只好让子陵回去,让子陵继续享受,他的快乐逍遥的隐居生活,安享太平。
朕也很有些羡慕,子陵过的那种闲云野鹤,自在与逍遥的日子啊!”
刘秀有些惋惜地叹道。
“陛下啊,你的宽阔胸襟,博大胸怀,真是令臣妾,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丽华言笑盈盈地对刘秀说道。
“臣妾与陛下也有同感啊!像子陵先生这样,不贪慕富贵荣华的人,实际上就是陛下最可信任的人啊!
至少,像子陵先生这样,不贪慕富贵荣华的人,他不会为了高官厚禄,富贵荣华,而去出卖他人。这正是陛下一力提倡的气节啊!”
丽华总结道。
“是啊,丽华啊!朕觉得你的性格,其实也有些像庄先生那样执着啊!
丽华,你还记得吗?当初你深深地打动朕的,叫朕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就是你对朕的真诚感情,没有一点虚荣、一片赤心啊!
朕永远记得那一年,朕刚刚从太学归来的那些日子,朕正处于穷愁潦倒之中,有些萎靡不振,灰心丧气。
正是丽华你发自内心,对朕没有掺杂任何利益,十分纯真、一往情深的感情,才让朕觉得,拥有你,是朕一生最大的快乐幸福啊!
从那一天开始,朕就对天发誓,朕一定会报答你的真情厚意!”
刘秀身份动情地对丽华说道。
丽华含情脉脉,看着自己的夫君,若有所思,已经忘记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此时,不仅仅是皇宫内欢乐的笑声一片。皇宫外,好消息也不断传到东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