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五部 大汉天声 第一回 马放南山刀兵息 休养生息抚黎民

第五部 大汉天声 第一回 马放南山刀兵息 休养生息抚黎民

高密侯邓禹,功劳和贡献很大,是刘秀的太学同窗好友,与刘秀的关系,最为亲近亲密。

邓禹低调谦逊,十分感激刘秀的信任和恩赏,在家里与亲友子弟谈论之时,常常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道:

“诸位:

陛下真是亘古未见的贤君啊!

陛下胸襟阔达,大公无私,对功臣宿将的照顾,十分周到,与前世君王大大不同。可谓皇恩浩荡,无人能比,令人钦佩不已。

然而,臣属强横,必将威胁君王,君臣不能够两安。君臣的利益一致,目标一致,休戚相关,君臣才能够,上下一心,同舟共济。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是也!

作为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我们怎么能够,不体谅陛下的深情厚谊,时时处处为国家着想,为陛下分忧呢?

我早年在家乡新野修学之时,就与陛下相识,在太学更是相知相亲,称为知己。怎么能够不理解,陛下的心意呢?

贪恋权位,被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迷惑,并非好事。我决心急流勇退,主动让贤,做好功臣勋旧的表率,以免君臣疑惧隔阂,阻塞贤良上进之路,化解陛下难题。

如果国家有难,我们再次出山,为国家出力,建立功劳,封妻荫子。这样做,君臣两安,无隙无疑,岂不是效忠君王,报效国家的最好方式吗?”

邓氏家族亲友子弟,非常赞赏邓禹的看法,一致赞同说道:

“高密侯大人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实乃智者所为。臣子骄横跋扈,自以为是,威胁君权,没有不身死国灭,遗臭万年的。

韩信、英布、霍光等,岂不是前车之鉴吗?”

听到亲友子弟的意见,高密侯邓禹,解甲归田,归隐山林的意志更加坚定。

一次闲暇,高密侯邓禹,邀请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等亲近大臣,聚在一起闲聊。

三人行礼坐下,高密侯邓禹,心中有事,立即开门见山,推心置腹地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说道:

“次元兄,君文兄:

陛下与臣等的关系,非常亲近,对我们也最为关心、照顾,赏赐十分丰厚,无人能够相比。

小弟以为,我们也应该深刻理解,陛下的心意,以身作则,为陛下分忧,为国家出力。

自当初陛下兄弟(刘縯、刘秀等),在南阳舂陵起兵反莽以来,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光景,天下才重归太平。

陛下在军中的生涯,实在太久太久,对战争早已厌倦不堪,说深恶痛绝,也不为过。

陛下也深深地了解,黎民百姓,饱经战乱,疲惫贫困,渴望和平,渴望休养生息的情形。

陛下的性格,本就生性文静。

虽然陛下,是汉室宗亲,但如果陛下,生在一个太平盛世,也必将成为人上之人。

也许陛下,还能够成为一个学问家,或是成为一个他心中向往的执金吾之类的朝廷官员。

然而,王莽末年的变乱,迫使陛下,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战争的漩涡之中。

陛下兄弟,当年首倡举义,一半是为了自保,另一半也是为了实现他们兄弟,生平的伟大抱负,渴望建功立业,为黎民百姓,尽一点力,做一点事。

如今,天下终于重归一统,汉室复兴,但陛下也已经到了四十三岁的年纪。

陛下和臣等的短暂美好的青春,就那样消磨在了,积年累月、残酷无情的战争摧残里。

陛下从二十八岁,在家族的所在地舂陵白水起兵,到如今,已经度过了整整十六个春秋。

想必陛下,对战争的厌倦反感情绪,也已经深深地困扰在了陛下的心里。

诸君,是否还记得,陛下当初,以玩笑的语气,询问我们这些臣僚的那些话语吗?

对陛下的话语,邓禹还记忆犹新。

陛下当时问道:

‘诸君,马背上打江山,是可以的,但在马背上治理江山,能行吗?’

诸君啊,你们可理解,陛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吗?

连年征战,百姓深受其苦。广大黎民百姓,都渴望国家能够早日平安无事,求得一个丰衣足食,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

我们怎么能够,饱享陛下恩宠,却不理解陛下的心理,不去尽心尽力地帮助陛下,完成中兴汉室、天下太平的伟大使命呢?”

固始侯李通,也深有同感道:

“是啊,仲华兄弟,你说得很对。我也理解陛下,为国为民,渴望复兴大汉的伟大抱负。”

高密侯邓禹继续讲道:

“次元大哥说得很对。陛下聪明睿智,深刻了解,官吏百姓渴望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的心理。

因此,陛下才决定,从此要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军事攻伐,转向文治上来,要集中汉朝廷君臣、地方官吏所有的精力,去治理社稷,建设帝国。

而要做到这些,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首先必须从,改造我们这些功臣勋旧做起。

说实话,我们这些功臣宿将,差不多每一个人,都靠战争发迹,对于治理国家的理解,大都很是欠缺。

我们普遍以为,治理国家,建设国家,就如同打仗那么直接,那么容易。

所以陛下觉得,自己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改变功臣宿将的思想观念做起。

自取得陇右与蜀郡之后,陛下就亲自下诏,除了大规模的战事或是特殊军务、特别紧急的情况以外,不再把那些军情,报告给陛下审批,而是交由朝廷有关部门的大臣官吏,去全权处理。

诸位兄弟,你们见识卓绝,肯定十分理解,陛下之所以这样做的深意吧!

无形之中,陛下的举措,就降低了那些,主管军事部门的将帅大臣们的权力。

陛下自己,还常常以身作则,为人楷模,也不再谈论或者少谈论军事方面问题的处理。

如果有关部门大臣,违背这个原则,陛下甚至会对那些,对军事行动依然津津乐道的功臣们,予以严厉训斥、责罚。

诸位兄弟明智,肯定非常清楚,陛下这样做的深意啊!”

胶东侯贾复,一点就通,遂建议邓禹、李通道:

“两位兄长,你们说得真是太对了。小弟也十分理解,陛下这样做的深意,决心帮助陛下,完成伟大的心愿。

陛下如今,一心一意,是在追求和平,收藏武器,推广文化教育,发展经济。

我们这些有功劳的大臣将领,身在京畿要地,而又拥有重兵,怎么能够,让陛下高枕无忧,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致力于休养生息,治理百姓呢?

我们不如行动起来,主动交出我们手中的军权。这样做,陛下放心,我们也如释重负了。

君臣不会互相猜忌,融洽和睦,对国家对自己,都非常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高密侯邓禹,立即赞同胶东侯贾复的提议道:

“君文兄说得太好了。

陛下心安,臣子放心,我们也乐得安享晚年,享受生活。君臣和谐,定当所向无敌,一帆风顺。

诸位大哥,我们还是急流勇退,主动让贤,不要让陛下为难吧!”

“仲华小弟,君文的见识果然高明。我们就照君文的意见去办吧!”固始侯李通也同意道。

于是,三人协商已定。

高密侯邓禹、胶东侯贾复、固始侯李通,是功臣宿将的领袖。

既然三人,已经深刻地了解到了刘秀的心理,所以高密侯邓禹、胶东侯贾复、固始侯李通三人,不久就先先后后,非常知趣地向刘秀上书,主动申请,辞职归家养老道:

“陛下:

如今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臣等请求,交出手中的军权,回到家中,去研究儒家学派学问,享受清福,与百姓一道,共享太平。请陛下批准!”

高密侯邓禹、胶东侯贾复、固始侯李通等功臣勋旧的举动,得到了刘秀的高度赞誉和褒奖。

刘秀非常明智,十分清楚功臣宿将们,担心功高震主,带来祸害的真切心理。刘秀情不自禁地对着侍从刘安说道:

“刘安哥啊:

功臣宿将们主动申请,放弃手中的军权,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既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其实也是为了保护功臣宿将们自己啊!保护他们自己的前途、爵位和采邑等利益啊!

既然朕的宽厚的恩赐,能够得到功臣宿将的理解,功臣宿将们主动辞去军职,最终没有落得,像先朝那样,被朝廷大肆屠戮的结局,君臣相安无事,都能得到安宁,朕怎么能够,不高兴呢?”

刘安受到刘秀熏陶,也了解君臣的微妙关系,赞扬刘秀的看法道:

“陛下英明!君臣两安,岂不是国家幸事吗?”

听了刘安之言,刘秀的心更加踏实。于是,刘秀顺水推舟,下旨宣布道:

“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诸位爱卿:

你们不居功自傲,爱惜百姓,深刻领会朝廷的治理,自愿解甲归田,真乃国家幸事。朕非常欣赏,特别同意你们的请求。

从今以后,朝廷的所有侯爵,都不再兼任,朝廷的重要军职,以奉朝请,参与朝廷政事讨论。

兹下旨,撤销左、右将军的编制,精简中央和地方郡国的军事机构,复员士卒,将精力用在发展生产上。”

高密侯邓禹、胶东侯贾复、固始侯李通等,主动解甲归田,功臣宿将们都非常震撼。

建威大将军耿弇,虽然十分年青,但贡献和功劳很大,受到父亲上谷郡郡守耿况等长辈的熏陶,一向很有远见,见识不凡。

见高密侯邓禹,与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的谦让举动,得到了皇帝的肯定,耿弇也倜然警觉。

于是,建威大将军耿弇,也主动上书刘秀,交还了大将军(最高统帅)的印信。

各位开国功臣宿将,见皇帝最信任的将领,纷纷辞去军职,也开始仿效,申请辞职。

最终,功臣宿将们,大都以侯爵的身份,回到他们的家宅养老,而以“特进”(位在三公之下)的身份和地位,参加御前请示汇报(奉朝请),参与国事的研究和决策。

一有闲暇时间,刘秀就召集公卿,郎官,将领等文武官吏,讨论和研讨,儒家经典,讲经论道,分析社会现状,制定法律条文,发表研究,对建设国家,巩固统治有利的意见。

会上,总是以士大夫们,博士们为首的文臣们,引经据典,讲话滔滔不绝,议论国事,头头是道。

刘秀十分欣赏,支持文臣们的主张。

而那些习惯于驰骋沙场,身经百战的将领们,则是不知所云,或是谈论政事,不着边际,显得十分的尴尬。

甚至每谈论一件事情的处理方法时,将帅们都常常和行军打仗,扯在一起,让君臣哭笑不得。

当闻听某个地方,出现了动乱或者反叛的事件之时,那些武将们,从不去认真分析,造成动乱的根本原因,而是立即叫嚷着,请求皇帝,马上派遣军队,去剿灭叛贼。

武将们不合时宜的意见和建议,常常引得那些文官们,或是皱眉,或是冷嘲热讽。

刘秀的笑容,也完全消失,眉头皱到了一起。

国家统一了,征战没有了,但朝廷的日常事务,并没有减少,而是随之,日渐繁多起来。

就连一国之君的刘秀,也不得不常常,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投入到政务的处理之中去。

每天,天刚蒙蒙亮,刘秀就急急忙忙地上朝,批阅奏章,处理政事。晚上很晚,刘秀才能够退朝,回后宫歇息。

即使进膳,刘秀常常也是匆匆忙忙的,没有什么讲究,大有一饭三吐哺的意味。

见皇帝如此勤勉,大臣们心里过意不去,也都不敢懈怠,深怕辜负皇帝的重托。

有时,亲近的大臣将领,侍卫们看见刘秀过于辛苦,都十分担心皇帝的身体。

于是,功臣宿将,皇亲国戚们常常寻找机会,入宫探望刘秀,劝慰刘秀。

刘秀的亲人,也不能够例外。

一天,太子刘强陪着众臣进宫,也来劝解父皇道:

“陛下啊:

你率领功臣们出生入死,打下江山,复兴社稷,立下了高祖皇帝一般的不朽功绩;你英明神武,如同夏禹商汤在世;你一心一意为社稷和百姓操劳,天下人都记得陛下的恩德。

但是,父皇您太过操劳国事,恐怕会有伤龙体,致使举国人民担忧。

父皇啊,你何不放松一下自己,注意一下自己的龙体呢?如此,则是天下人的幸运啊!”

看见成长中的儿子刘强,日渐懂事体贴,刘秀十分欣慰,他微笑着,和蔼慈祥地对儿子刘强说道:

“多谢强儿的关心!

不瞒孩儿,实际上父皇非常乐于处理这些国家大事,以处理政事为乐,并不觉得,有什么辛苦疲惫的!”

刘强见劝说父皇无效,只得转移他的话题道:

“父皇啊,儿臣曾经多次听人讲起过父皇和伯父大人,南阳起兵的壮举,但不知道详细的经过。

陛下啊,你能够给儿臣讲讲,兴复汉室的第一次大仗,究竟是怎么打的吗?好吗?也让儿臣,增长一些军事知识!”

刘秀看看儿子刘强,又看了看众臣,知道他们,并不理解自己之所以把心思,放在复兴社稷、休养生息的深意。

刘秀于是决定,给大家讲述一个小故事,顺便给大家讲讲治国齐家平天下的道理道:

“强儿啊,当初朕与你伯父,当初首倡举义的事情,就暂时不要提了吧!父皇还是另外给你讲个故事,好吗?

春秋战国时期,卫灵公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仰慕和敬重圣人,于是就邀请孔圣人进宫,向圣人请教,行军布阵之事。

强儿啊,圣人是一向主张,仁义道德,反对战争的。你知道,圣人是怎么回答,卫灵公的吗?

当时,圣人不冷不热地对卫灵公说道,‘俎豆之事,我曾经听闻过啊,至于军旅之事,我还未曾学过啊!’

圣人的意思是说,烹调用膳,祭祀礼仪之类的事,我曾经听说过;而用兵打仗、行军布阵这一类的事情,我没有学过,也没有认真研究过。

圣人讲究的是仁义,他的言外之意是认为,卫灵公向他询问有关战争的事情,完全是找错了对象,有些侮辱自己的意思。所以,圣人婉言地回绝了卫灵公的提问。

强儿啊,你可知道,父皇今天专门给你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深刻含义吗?”

太子刘强和大臣们,听了刘秀所讲的关于圣人的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太子刘强点头说道:

“陛下,臣儿懂了。”

大臣们也心领神会,知道从此以后,朝廷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征伐之事,而是应该用在,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和经济上了。

从此以后,只要不是刘秀亲口提起,就再也没有哪个大臣将领,敢于在刘秀的面前,谈论有关军事、战争之类的问题了。

高密侯邓禹、胶东侯贾复、固始侯李通等从前的军队高级将领,虽然已经明白了刘秀的心思,也比较乐意地交出了他们手中的兵权,赋闲归家。

但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朝廷大事的处置,参政议政,他们的心里,多多少少总不免有些失落。

甚至那些功臣宿将的心里,还多多少少有些失意、忧伤、寂寞和恐惧、郁郁寡欢的感觉。

回想起当年征战之时,刘秀总是常常和高密侯邓禹、胶东侯贾复、固始侯李通等将军谋士,聚在一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将军谋士们,也备受皇帝的重用和亲近。

一谈论起战场征战之事,行军布阵,刘秀总是热情备至,兴致盎然,和将军谋士们,谈得眉飞色舞,意气风发。

如今,到了和平年代,往日的功臣宿将们,在朝廷上已经没有说话献策的份,似乎反倒成为了有些多余的人。

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再也没有了,任何的用途和价值了。这怎不令人失落感怀呢?

高密侯邓禹、胶东侯贾复等立国功臣,文武双全,毕竟不是等闲之辈。

功臣宿将们整天过着悠闲自在,无所事事的日子,很是不习惯,心里也很是担心。

他们大多饱读诗书,通晓典籍,心里自然而然也非常明白,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道理。

虽然他们外表镇定,实际上内心里,也在时刻忧心着,会不会最终出现,“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结局。

一想起当初,高祖皇帝的功臣韩信、英布等人的悲惨结局,功臣宿将们,就越发忧心忡忡,担惊受怕起来。

不久的一天,无所事事的高密侯邓禹与胶东侯贾复两人,又偶然相聚,禁不住待在一起,天南海北地闲聊起来。

两人忧虑颇深,心情郁郁,一见面,都有些同病相怜的感觉,不禁深深地叹息了起来。

胶东侯贾复,怅恨不已,抑制不住心中的失落和忧虑,对着高密侯邓禹,诉苦说道:

“哎,仲华老弟啊,好像陛下,已经有好长好长时间,都没有召我们进宫议事了吧!

是不是陛下,早已经彻底忘记了,我们这些朝夕相处的旧部战友了啊!

想起陈胜当年,为人佣耕,曾经与朋友们一起发誓说道‘苟富贵,勿相忘’。

可是,陈王一旦成了气候,马上翻脸不认人,以富贵傲人,反倒计功量罪,大肆杀戮有功之人。

连陈王幼时的朋友,也难以亲近陈王,甚至因为无意之间谈论,陈王微贱时的往事,而招来杀身之祸。

回想当年,韩信、彭越、英布等英雄豪杰,为高祖皇帝立下盖世功劳,也不免狡兔死,走狗烹啊!此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啊!

不瞒仲华老弟,我私下里,实在有些担心和忧虑,不知道我们这些功臣宿将的结局,究竟会是怎样的啊!

仲华老弟啊,你一向聪明睿智,卓有见识,又深得陛下的亲近与信任,你对小弟心中的担忧,究竟是怎么看的呢?”

胶东侯贾复,忧心忡忡地问高密侯邓禹道。

高密侯邓禹,与刘秀相知甚深,倒是对刘秀的品行性格和为人处世,甚为了解,对待功臣宿将们的未来,比较乐观。

于是,高密侯邓禹,情真意切地安慰胶东侯贾复说道:

“君文啊,至于说到陛下对待功臣宿将的态度,这一点,你倒是大可以放心的啊!

我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与陛下结识相知,非常了解陛下的品行、心思和为人。

陛下生性善良,气度恢弘,喜欢记人恩德,忘记他人过失,并不是那种薄情寡恩、眦睚必报之人,比高祖皇帝还要高上许多啊!

君文啊,你也陛下也相识相知很早,你应该明白,陛下这样安置功臣宿将的良苦用心啊!

陛下这样做,看似让我们优哉游哉,无所事事,似乎不太重视我们,其实是在,尽心尽力地保护着我们呢!

只是陛下如今,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大兴农事,十分厌恶,谈论战事,所以就没有了吾辈武夫的用武之地。

君文啊,我看这样吧!

不如我们,急流勇退,主动向陛下请求,解甲归田,回到我们自己的封地,去逗弄儿孙,享受天伦之乐。

如此,则陛下与我们这些功臣宿将,彼此都可以不用猜疑担心了,我们君臣,彼此也都可以安心了。

我们既可以快乐地安享晚年,又可以优哉游哉地享受生活,度过我们余下的岁月,这何乐而不为呢?”

胶东侯贾复听了高密侯邓禹,顿然大悟,大喜说道:

“仲华老弟啊,你果然是见识高远,非同凡响,比我贾复,看得清楚明白多了。

你一句话,就破解了我们,与陛下之间的困局啊!我也相信,陛下会自始至终,善待我们这些功臣宿将的!”

两人私下了协商妥当,高密侯邓禹就立即与胶东侯贾复一道,进宫面见皇帝,主动向刘秀请辞说道:

“陛下:

臣等相伴陛下,征战多年,早已经厌倦战争生涯。臣等希望,陛下能够让我们,解甲归田,回到我们自己的封地、家宅,去专心研究学问,逗弄儿孙,颐养天年。”

一见高密侯邓禹就与胶东侯贾复等主动请辞,刘秀心头的担忧,一下子放下了,大喜道:

“君等理解朕的心意,朕非常欣慰。君等急流勇退,主动让贤的做法,朕十分欣赏。

君等放心,朕不是薄情寡义之辈,不会亏待你们的。”

高密侯邓禹与胶东侯贾复,吃了一颗定心丸,终于放心就国,去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

不久,刘秀再次下旨,褒扬高密侯邓禹与胶东侯贾复等功臣宿将,体谅国家的善举,给予功臣宿将们很多赏赐,以彰显他们的宏志,以此来安抚功臣。

自此以后,功臣宿将们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得以安定,大多放心就国,君臣舒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