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审时度势辞太子 执法严明强项令
其时此时,太子刘强,也因为自己的亲生母亲皇后郭圣通,已经被自己的父皇刘秀罢黜,一直心不自安,早就想辞去太子之位。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在太子侍讲郅恽的建议下,太子刘强,再次向父皇刘秀上书,请求辞去太子之位。
刘秀已经罢黜了刘强的亲生母亲郭圣通,不忍心再罢黜,郭圣通所生的亲生儿子刘强。而且,太子刘强,懂事贤明,低调谦逊,本身又没有犯下,任何过失。
刘秀觉得,仅仅由于母亲郭圣通被废,就仓促剥夺儿子刘强的太子之位,太过草率,不宜施行。
然而,父母的彻底决裂,不可能不影响到,他们共同的儿子刘强的命运。
刘秀逡巡忧虑,犹豫不决,一直拖延了数年时间之久,都无法果断地做出,最终的决定。
如今的现任皇后阴丽华,有他的亲生之子东海王刘阳等儿子。而且,东海王刘阳,已经渐渐长大成人,在学识才干,国家大事的处理和判断方面,有非常卓越、十分杰出的表现。
然而,将更换太子之事,一直拖延下去,也不是好的办法。刘秀渐渐年老,万一某一天,皇帝突然遭遇不测,而储君换立不当,必将会危及社稷安宁,甚至倾覆社稷。
思索再三,终于促使刘秀,就储君换立的问题,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六月二十六日,刘秀下诏,宣布换立太子道:
“昭告天下:
《春秋》大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母贵则子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历代立下的规矩,选择汉朝廷的皇家继承人时,以出身高贵,为唯一标准。
东海王阳(刘阳),皇后(阴丽华)所生,于情于理于法,都应继承皇家大统,做朕的继嗣,受封诸君。
皇太子强(刘强),谦虚退让,爱惜国家,孝顺父母,愿意退居藩属,实勘嘉奖。
朕念父子深情,不愿太违背,孩子的意愿。兹下旨,改封前太子强,为东海王,晋封皇子阳(刘阳)为皇太子,改名为庄(刘庄)。特此布告天下知晓。”
为了进一步向自己的儿子刘强,表明父亲的慈爱,表达对刘强母亲国圣通的歉意愧疚,后来刘秀又下旨,将鲁郡也划入了东海王刘强的采邑。
刘秀下旨,把刘强的同母弟弟原中山王刘辅,迁到了更加富饶的沛郡,去担任沛王,改封中山王太后郭圣通,为沛王太后。
刘秀还下旨,晋升妻子郭圣通的亲弟弟郭况,担任大鸿胪(藩属事务部长)一职。
为舅弟郭况升官晋爵之后,刘秀仍然觉得,太子刘强没有过错,自己废掉刘强太子之位的决定,很有些对不住,与他曾经有过二十年夫妻情份的妻子圣通和孝顺的长子刘强。
虽然如今,夫妻早已经离异,刘秀也不想再见到妻子圣通,但是为了表示他的诚心,和安慰自己的前妻圣通,刘秀还是经常,到圣通的弟弟郭况家里,去做客,将所有的公卿诸侯,都带去郭家作陪,给予郭家的荣耀已极。
虽然刘秀自己的生活,十分节俭,但是他毫不吝惜地,把大量的金银绸缎等财物,赠送给妻弟郭况,以弥补自己,对妻子圣通的深深歉意和愧疚之意。
以至于后来,大鸿胪郭况的家里,居然是富得流油。郭家不仅有家财,黄金数亿斤之多,而且仅仅侍奉郭家主人的家童奴仆,就有四百余人之多。
整个洛阳城的官吏百姓,都羡慕大鸿胪郭家的荣华富贵,称大鸿胪郭况家,为“金穴”。
为了护卫、辅佐新太子刘庄,刘秀下旨,任命太子刘庄的亲舅舅阴识,代理执金吾(首都洛阳警备区总司令);刘庄的另一个新舅舅阴兴,当卫尉(皇城禁卫军司令官),负责辅佐保护太子。
阴识字次伯,阴陆之子,南阳郡新野县人,是皇后阴丽华的同父不同母的前母哥哥。
新野阴氏家族的祖先,出自齐桓公著名的国相管仲。
管仲的七世孙管修,自齐国适楚地,曾经担任过阴这个地方的大夫。于是,管修就把自己的大夫封地阴,作为了自己的姓氏,创立了阴氏。
秦、汉换代那个兵荒马乱之际,阴氏家族,才举家迁移到新野县居住。
等到刘縯(刘伯升)、刘秀诸舂陵侯家族兄弟,在南阳舂陵(枣阳县白水乡)大兴义兵之时,阴丽华的大哥阴识,正在西京长安的太学学习。
闻听柱天都部刘縯,在南阳起兵的消息,阴识立即放弃自己的太学学业,回到了新野家乡,冒着家族屠灭的危险,义无反顾地率领阴氏家族的子弟、宗族、宾客一千余人,前去投靠了柱天都部刘縯,给予了柱天都部刘縯,极大的支持。
柱天都部刘縯,当即下令,任命阴识,为帐下校尉,负责统领阴氏家族自己的宗族武装。
更始帝元年(公元23年),校尉阴识,因功升迁为偏将军,继续率领自己的部属宗族武装,随从大司徒刘縯一道,攻打南阳郡城宛城,相继招降了新野县、杜衍县、冠军县、湖阳县等地。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更始帝下旨,晋封阴识,为阴德侯,代理大将军事。
其时,大司徒刘縯,已经遇害。
阴识因为与刘縯、刘秀诸舂陵侯家族兄弟,十分亲密,妹妹阴丽华又是刘秀的新婚妻子,而遭到更始帝的猜忌。
阴识担心更始帝嫉恨,不愿意入朝为官,于是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新野县隐居。
后来,大乱再起,南阳陷入战祸之中。
阴识于是率领自己的阴氏家族全家老小,娘亲阴夫人邓氏和兄弟姊妹,宾客,宗族等,投奔到阴氏家族的亲戚,舅舅邓氏家族(也是刘秀二姐夫邓晨的家族)的营垒避难,受到了邓氏家族的嫡长孙,邓奉兄弟的强有力的庇护。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定都东都洛阳以后,特别派遣使者,侍中傅俊等大臣,迎阴贵人于新野县,并征召阴识、阴兴等阴氏家族几兄弟,上京任职。
阴识、阴兴几兄弟,就跟随自己的妹妹丽华一道,到了京师洛阳,而把年老多病的娘亲阴夫人邓氏和幼小的弟弟阴欣等家人,留在了新野老家居住。
阴识、阴兴几兄弟,进京以后,刘秀当即下旨,任命阴识,为骑都尉,更封为阴乡侯。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因为阴识,多年来忠心耿耿,跟随刘秀南征北伐,军功卓著,刘秀打算下旨,增加阴识的侯爵采邑。
阴识不同意,叩头辞谢说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不妥。如今,天下初定,将帅有功者很多。臣是内宫的亲属,如果陛下仍加臣的爵邑,就不可以示天下以公平公正,对奖赏鼓励功臣,十分不利。”
刘秀很赞赏阴识的谦让,称赞阴识说道:
“次伯兄一心为国,公而忘私,令人十分钦佩。”刘秀遂下旨,任命阴识,为函谷关关都尉,负责镇守函谷关。
后来,阴识逐渐升迁,最后到了朝中,担任侍中一职,侍奉在刘秀左右。
因为继母阴夫人邓氏,在新野老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阴夫人邓氏和小弟弟阴欣,母子一道,被盗贼所害而去世,阴识心里,一直愧疚不安。
因而,阴识上书皇帝,希望辞归新野乡里,为自己的继母阴夫人邓氏,守孝三年。刘秀同意。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阴识依照朝廷的有关规定和立下的功劳,被封为了原鹿侯。
等到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六月二十六日,皇四子东海王刘庄(刘阳),被立为皇太子。
刘秀遂下旨,从原鹿侯封国,召回刘庄的舅舅阴识,任命阴识,为执金吾,同阴识的弟弟阴兴一道,辅导保护东宫太子刘庄。
每当皇帝巡视郡国,刘秀就常常留下,执金吾阴识兄弟,辅佐太子刘阳,镇守京师,委以禁兵大权,十分宠信。
在皇宫中,执金吾阴识,虽正直敢言,但与自己的宾客亲属谈论之时,从不泄露宫中和国家的秘密。
刘秀对执金吾阴识,极为敬重。他常常指着执金吾阴识,以敕戒贵戚,告诫左右亲信及皇亲国戚,要学习阴识精忠报国。
执金吾阴识所任用的部下,也大都是一些正直贤明的士大夫,如虞廷、傅宽等,后来大多升任了公卿校尉。
阴兴字君陵,是皇后阴丽华同母的亲弟弟。阴兴为人,勇敢有力,身材高大,武艺非常高强。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下旨,任命阴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
阴兴作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每次跟从刘秀一道出入,为皇帝护驾,随从刘秀一同征伐,平定了许多郡国。
每当皇帝御驾亲征或者出行之时,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阴兴,常常亲自踏着泥浆,率先出门,操持小盖,为刘秀障翳风雨,侍从保护。
刘秀所到之处,阴兴就先入清宫,布置安排,接驾事宜,处理十分妥帖,从不让皇帝遭遇危险,很受刘秀的亲信。
阴兴为人,豪爽大度,乐善好施,喜欢招纳宾客,礼贤下士,宾客盈门。
但阴兴担任,侍从皇帝的要职守期门仆射之时,他的门客之中,并没有英雄豪杰与侠客之流,让人猜疑的人物,刘秀很是放心。
阴兴与自己的南阳郡老乡张宗,以及上谷郡人鲜于裒(剖)的关系,非常不好,感情一直十分恶劣。
但阴兴知道,张宗、鲜于裒的优点和才干,依然常常称赞,他们的长处,并竭力向皇帝,推荐他们做官。
阴兴的亲密友人张汜、杜禽等,与阴兴的私人关系非常良好在一起饮酒宴乐,。
但阴兴心里清楚,他们两人,华而不实,并没有真才才干,所以只是在金钱上,尽力帮助他们,却不推荐他们,到朝廷上去,担任朝廷上的官职。
因此,世人都称赞阴兴大公无私、为人正直道:
“君陵忠心正直,公而忘私,不以私人的好恶,而伤害公正,堪称世之君子。”
建武九年(公元33年),阴兴因功,升迁为侍中一职,赐爵关内侯。
后来,阴兴的功劳,越积越多,已经完全满足,封侯的要求。
一天,刘秀下旨,召阴兴到来,亲自把侯爵的印绶,放在阴兴的面前,欲封赏阴兴,为正式侯爵。
阴兴拒绝皇帝封爵,坚决推辞侯爵爵位说道:
“陛下:
高祖皇帝有言,无功不得封侯,非刘氏不得为王。
臣未有战场杀敌,冲锋陷阵之功,如果一家数人,并蒙皇帝恩赐封为侯爵,恐怕会令天下人失望,易招人们议论。
臣蒙陛下和贵人(指阴丽华)的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关内侯于愿已足也,臣真心不愿,接受更高的侯爵爵位。”
刘秀对阴兴的谦让大为赞赏,赞扬阴兴道:
“君陵兄弟,谦让恭顺,令人敬佩。有如此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忠臣,朕还忧虑什么呢?”
刘秀并没有强迫阴兴,去接受侯爵爵位。
一天,阴家亲人聚会。阴家兄弟姊妹,谈到国事家事,阴丽华对弟弟阴兴辞让侯爵,非常不解,禁不住询问自己的亲弟弟阴兴说道:
“小弟啊:
人们对封侯,趋之若鹜,可是你,为什么却拒绝了,陛下给你的侯爵爵位啊?”
阴兴急忙回答姐姐阴丽华说道:
“贵人啊,你不是也曾经读过诗书典籍吗?贵人知道,‘亢龙有悔’的含义吗?
那些外戚家,苦于不知谦退,所以酿成祸端啊!嫁女欲配侯王,娶媳妇想尚公主,愚心实不安啊!
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耀奢侈,炫耀富贵,更容易被别人讥笑嫉恨,招来无端的祸端!”
丽华感叹不已,认为有理,赞扬弟弟阴兴道:
“小弟之言,实为至理明言。月盈则亏,弓满易折。富贵荣华,高官厚禄,总是与罪恶、怨恨一道,紧紧跟随。
我们岂能够贪慕荣华富贵,有一点利益荣誉,就得意忘形,不时刻警觉,处处谦让呢?”
阴丽华也十分警觉,时常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在夫君刘秀的跟前,为自己的宗亲朋友,求位求职。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秀下旨,拜阴兴,为卫尉,命令阴兴与自己的大哥阴识一道,辅佐皇太子刘庄。
第二年的夏天,刘秀再次生病,头痛病,是越加严重。刘秀暗自担心,一病不起,就此驾崩,朝政不稳。
于是,刘秀下旨,任命阴兴,兼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之中,命令用心辅佐太子刘庄。
阴兴与大哥阴识一道,白天黑夜,侍卫宫中,尽心尽力,侍奉刘秀汤药,辅佐太子刘庄,协助处理国家大事,不知疲倦。
等到刘秀的疾病,终于痊愈,刘秀越发见识到了,阴兴阴识兄弟的耿耿忠心。
刘秀认为,阴兴很有才干,于是就下旨召见阴兴,准备叫阴兴,接替吴汉,担任大司马这个三公要职。
阴兴叩头流涕,坚决辞让大司马这个三公要职说道:
“陛下:
臣不是敢爱惜自身,而是实在害怕这样做,会损害皇帝的英明圣德,让陛下背负,任人唯亲之名,才不敢接受三公之要职。”
阴兴的辞让,十分真诚,完完全全是发自内心,终于感动了刘秀以及左右大臣。
刘秀遂接受阴兴的请求,不再强行任命阴兴,去担任大司马这一三公一职。
不久,刘秀又下旨,任命沛国人大儒桓荣,当议郎,让桓荣专门去教授太子刘庄,儒家学派五经;
刘秀又任命左中郎将汝南郡人钟兴,去教授太子与皇族亲王以及侯爵,学习《春秋》等典籍,全力教育和辅佐太子刘庄。
东汉朝廷建国复兴以后,心胸宽广,为人大度的刘秀,较好地解决了,历朝建立之初,所遭遇的难题,即如何处理,功臣宿将的归宿问题。
但对皇亲国戚和豪强大姓的约束,刘秀起初,却有些放松与纵容,失之于宽。
以致皇亲国戚和豪强大姓中,常常出现一些,违法乱纪,徇情枉法的行为,刘秀很是担心与忧虑。
刘秀的大姐湖阳长公主刘黄,不久就捅下了一个大的篓子,公开挑战,汉朝廷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刘秀为难不已。
从刘秀小时候开始,刘秀的大姐湖阳公主刘黄,就一直非常爱护自己的小弟弟刘秀,姐弟关系,一直十分亲密融洽。
当初,刘縯、刘秀诸兄弟,在舂陵起兵反莽。大姐姐刘黄,二姐刘元,也一直大力支持,深得弟弟刘秀的亲近和尊敬。
后来,刘縯、刘秀诸兄弟率军,转战南北,大姐刘黄及大姐夫胡珍及其家族,二姐刘元和二姐夫邓晨及其家族,都给予了刘縯、刘秀诸兄弟,极大的帮助。
大姐刘黄的性格,开朗泼辣,快人快语,有魄力有主见,说话办事,也干静利落,十分果断。
刘黄还善于观察别人,善于识人,洞察人心,看待问题之时,也十分深刻准确。
有时,刘秀处理国事家事,遇到疑难问题,还常常找自己的大姐刘黄商议。
姐弟俩相处的十分融洽,在生活上以及家庭琐事方面,刘秀都十分信任自己的姐姐刘黄,喜欢听从大姐的意见。哪怕与妻子郭圣通、阴丽华的关系,也多多少少,受到大姐刘黄的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大姐刘黄,仗恃弟弟刘秀的皇威,常常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傲慢无礼,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和看法。
刘秀称帝以后,下旨进封自己的大姐刘黄,为湖阳县公主,享受一县的封邑,荣华富贵至极,地位十分显赫。
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十分清楚湖阳公主刘黄,在弟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都对湖阳公主刘黄,退让三分。
渐渐地,大姐湖阳公主刘黄,开朗果断的性格,慢慢演变成了骄横放纵,蛮不讲理了。
而当大姐夫胡珍,去世以后,刘秀更是对孤寂的大姐刘黄,百般呵护,照顾有加。
刘秀对大姐刘黄的关心,促使姐姐刘黄,产生了目中无人,颐指气使的性格。
湖阳公主刘黄,常常对自己的奴仆婢女,吹嘘说道:
“陛下是一国之君,拥有无上的权威。忤逆陛下,就是死罪一条。谁有那个胆量,敢冒犯陛下呢?
本公主是陛下最亲爱的大姐,与陛下的关系十分亲密。你们想必也应该知道,本公主的分量了。
功臣宿将,皇亲国戚,三公重臣,都不敢冒犯陛下。谁人有胆量,敢于冒犯本公主呢?”
奴仆婢女,见湖阳公主刘黄,神气活现地吹牛,谁敢违拗,急忙恭维湖阳公主刘黄道:
“长公主美貌与智慧兼备,而又知书识礼,善待别人,天下知名。谁人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招惹长公主呢?”
湖阳公主刘黄听了,得意忘形,哈哈大笑了起来说道:
“哈哈哈哈!还是你们这些家伙,善于逗人开心!
本公主刚才吹嘘,不过是给你们,开开玩笑而已!本公主哪里是,那样不讲理的人呢?
有谁人无事生非,招惹本公主干什么呢?”
有了这样仗势欺人的心理,姐姐湖阳公主刘黄的脾气,也就越来越大了,说话做事,也就更加地无所顾忌了。
既然有了这么牛皮的主子,姐姐湖阳公主刘黄的手下人,奴仆婢女,自然而然,也潜移默化地向自己的主子湖阳公主学习,养成了蛮横霸道的习性,处处压人一头,比别人要高人一等。
奴仆婢女仗着主子湖阳公主刘黄撑腰,不肯屈居人下。即使是违法乱纪的事情,他们也无所顾忌,因为有主子湖阳公主刘黄,处处罩着他们。
湖阳公主刘黄手下,有一个奴仆,名叫王宝。
王宝家住洛阳,为人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把湖阳公主刘黄侍候得,十分周到,十分满意,深得湖阳公主刘黄的宠信。
一天,王宝的大哥王猛,因为一点小事,与周围的邻居赵超,发生了一些纠纷。
邻居的小伙赵超,怒火中烧,忍不住动手,痛打了王宝的哥哥王猛一顿。
邻居的小伙赵超这一打,不要紧,这可是捅了马蜂窝了。
王宝在公主府里值班,听见亲人前来说道,哥哥王猛,受了邻居小伙赵超的欺侮,心里非常愤怒。
王宝蛮横惯了,哪里容得,自己家亲人,受他人欺侮呢?
王宝不假思索,招呼也不跟公主打一声,立即大白天,就带领至极相好的奴仆,持刀赶回了家中,要为自己的哥哥王猛,报仇雪恨,洗雪耻辱。
王宝就威胁邻居小伙赵超说道:
“赵超啊,你触犯了王法。跟我回官府里,去认罪吧!”
邻居小伙赵超不肯认错,王宝更加愤怒,于是就带人,冲到了邻居赵超家里,不问青红皂白,当场就把那个小伙子赵超,杀死了。
然后,奴仆王宝一伙杀人以后,旁若无人、大摇大摆地走出了邻居小伙赵超的家门,扬长而去。
临走之时,王宝还不忘警告,邻居小伙赵超的家人,叫他们不得到官府去告状伸冤道:
“赵超这个小贼,触犯王法,拘捕被杀,是罪有应得,你们不得四处张扬,给自己过不去。
否则,触怒了湖阳公主,定会诛杀满门。”
邻居小伙赵超的父母,见自己的儿子赵超被王宝杀死,悲痛欲绝,伤心地昏死了过去。
亲戚们都愤愤不平,但又担心王家,仰仗湖阳公主的势力,无法伸冤雪恨,只得隐忍不发。
可是,他们心中的怨怒,久久难平。
赵超亲戚家里,有一个年青人李垚,知道皇帝,体恤百姓,执法公正严明,就不顾亲戚朋友的劝阻,跑到了洛阳县县衙告状,请求为死者赵超伸冤。
李垚幸运的是,其时,正是董宣这人,担任洛阳县令,得以帮助伸张正义。
洛阳县令董宣,字少平,本是陈留郡圉县(今杞县)人,早年就与大司徒侯霸相识。
起初,大司徒侯霸,十分看重董宣的才干。于是,大司徒侯霸,征召董宣,去参加朝廷的推举。
董宣因考核优等,而被朝廷正式任用,开始入朝为官,后逐步升迁,至北海国国相。
董宣到任北海国相后,为了稳定地方,当即任命当地的豪族大姓子弟公孙丹,担任北海国相属下的五官掾一职。
北海五官掾公孙丹这人,十分迷信愚鲁,非常相信卜者蛊惑人心的话语。
一次,公孙丹准备兴建自己的家宅,于是请来卜者里瞽叟,查看选地吉凶。
占卜的里瞽叟,装模作样的看了一番,蛊惑警告五官掾公孙丹说道:
“五官掾大人,大事不妙,你选定的地方,是一块凶地!一定要有人死去,在这里修建的住宅,才能够吉祥如意啊!否则,必将大祸来临,甚至家族屠灭。”
五官掾公孙丹,大吃一惊,于是指使自己的儿子公孙紫,杀了一个过路的无辜行人,把行人的尸体,放在自己的新屋子里,来抵挡他和家人的灾祸。
北海国相董宣,知道五官掾公孙丹杀人的真相后,勃然大怒,便下令狱吏,把五官掾公孙丹、公孙紫父子逮捕,准备依法处死。
听说公孙丹、公孙紫父子,将被北海国相董宣处死,公孙丹宗族子弟、亲属、宾客三十多人,拿着兵器,气势汹汹地跑到了北海国相董宣的官衙前,聚众闹事,为公孙丹、公孙紫父子喊冤叫屈,甚至欲劫持公孙丹、公孙紫父子出狱。
北海国相董宣见状,大为担心,对自己的部属官吏说道:
“诸君:
公孙丹这个恶贼,以前投靠王莽,在新莽朝廷任职,在地方很有势力。如果公孙丹宗族亲朋宾客,与海贼和王莽的余党,勾结串通,就会危害地方,酿成滔天大祸。
本国相以为,必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处置才行。否则,祸莫大焉!”
门下书佐水丘岑等部属赞同道:
“国相大人言之有理。如果放纵杀人放火的盗贼,肆意作恶,必将严重危害地方安宁。”
北海国相董宣,于是向衙役官兵下令,将闹事的公孙丹宗族和亲朋宾客,全部逮捕,囚禁在剧县的监狱里,派门下书佐水丘岑等,严厉进行审判,然后,依法把他们统统杀死。
青州刺史祁即玉,同情豪族公孙丹宗族惨遭灭门,却不以为然,大怒道:
“北海国相门下书佐水丘岑,狂悖无理,听从上司董宣指使,滥用国法,杀害无辜之人太多,实在罪不容赦。”
于是,青州刺史祁即玉,向刘秀上书,告发北海国相董宣以及门下书佐水丘岑等部属官吏,并逮捕董宣的门下书佐水丘岑等部属官员,关在青州监牢里,严刑拷打审问,要找出幕后指使董宣。
北海国相董宣,因此获罪,被征召到廷尉审判问罪。而门下书佐水丘岑等部属官员,依然被关在青州监牢里,准备上报朝廷有司以后,依法处死。
廷尉审判董宣,认为董宣,用法不当,杀害无辜之人太多,判处明正典刑,执行处决。
董宣待在廷尉监狱里,早晚讽诵诗文,毫无忧色,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死亡,看守衙役,都非常惊异。
到了出狱受刑的那一天,董宣从前的北海国部属亲友,特地做了一份断头饭菜,送给董宣。
董宣强力拒绝,厉声对前来送行的北海国部属亲友说道:
“我董宣一生廉洁,为国家除害,死不足惜。何况,我董宣生平从没有吃过、接受过别人赠送的东西,何况在死的时候呢?
诸君怎么能够玷污,我董宣一生清正廉洁的美好名声呢?”
董宣不顾部属好友的好意,饿着肚子,上车而去。
当时,与董宣一起受刑,准备处死的重刑罪犯,总共有九人。第二个明正典刑的,就轮到董宣。当第一个罪犯,被斩杀以后,北海国相董宣,依然面不改色,泰然自若,刽子手都十分惊异。
正在临刑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刘秀也已经知道了北海国相董宣清正廉洁,执法严明的威名,听到董宣,已经被押上刑场,准备受刑,大吃一惊。
刘秀急忙派侍从骑士赶去,宣读皇帝的圣旨,赦免了董宣的死刑,并且命令把董宣,重新带回诏狱之中,派使者再次仔细地审问,董宣滥杀无辜的情况。
董宣遂把公孙丹、公孙紫父子,在北海国无故杀人,自己带领衙役,惩处劫狱闹事的公孙丹宗族宾客的全部事实,毫无隐瞒,如实回答了使者,并主动承担自己的领导责任说道:
“使节大人:
即使滥杀无辜有错,这一切也都是,我董宣这个上司决策犯下的错误,与执行命令的部属官吏无关。
书佐水丘岑等人,不过是奉命行事,按我这个上司的意见,去秉公之法,办理公事罢了,罪责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身上。
董宣愿意自己受死,接受法律的严惩,希望朝廷能够免掉,水丘岑等人的罪责。”
使者把这些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秀。
刘秀终于从使节口里,了解到了案件的全部真相,知道董宣采取行动,也是迫不得已。
于是,刘秀专门下诏,免掉董宣的死罪,将董宣降为怀县县令,并命令青州刺史祁即玉,不再追查书佐水丘岑等部属官吏奉命行事,犯下的罪行。
书佐水丘岑等部属官吏,终于被释放出狱。
后来,水丘岑再次出仕做官,治理地方,也效法董宣的公正廉洁,执法严明,很有业绩,最后一直做到了司隶校尉的高职。
从此以后,董宣为人耿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名声,就声闻四方。
其时,帝都洛阳,虽然是京师重地,但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众多,横行不法,违法乱纪的事件,常常发生,而且违法乱纪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汉朝廷君臣,都非常担心。
刘秀忧虑东都洛阳的治安,于是对三公、廷尉等有司大臣说道:
“诸君:
东都达官贵人众多,违法乱纪非常严重,朕非常担心忧虑。如果天子脚下,都不能够,得到安宁。怎么能够维护,全国的安定,保持皇家的威仪呢?必须有严厉的官吏治理才行啊!”
三公、廷尉等有司大臣,深以为然,廷尉刘威遂趁机推荐北海国相董宣说道:
“陛下英明!的确如此!请陛下任命严正刚直、执法严明的官吏,进行严格治理。
此前,臣见识过前北海国相董宣的清正廉洁,执法严明,请陛下任命北海国相董宣,治理帝都。”
刘秀十分赞同,答应道:“君言甚善!”
于是,刘秀下旨,特征召怀县县令董宣,进京任职,任命董宣,为京畿要地东都洛阳的县令。
10
洛阳县令董宣,闻听洛阳小伙赵超被杀案情的经过,义愤填膺。他拍案而起道:
“真是岂有此理!一个奴仆王宝,居然敢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杀人,真是目无王法,胆大包天。本县令一定要抓到凶手王宝,以正王法,伸张正义。”
王宝已经听说了,洛阳县令董宣,铁面无私,执法严明的故事,心里十分害怕,他闻听风声不对,不敢再抛头露面了。
王宝就经常躲藏在湖阳公主刘黄的府中,希望借助湖阳公主的庇护,逃脱法律的制裁。
很长时间,洛阳县衙的官吏衙役,都不能捕获凶手王宝,为死者赵超伸冤,洛阳县令董宣,十分焦虑愤怒,但没有捉拿到凶手王宝,只好暂时搁置。
但董宣心里,却并没有忘记王宝当街杀人,这个恶性案件。
此事又过了很久时间,杀人凶手王宝,还是没有被,洛阳县衙官吏抓获,事态也渐渐平息了一些。
一天中午,董宣手下的衙役,突然发现,王宝正跟随着湖阳公主刘黄,一道出行,在街市上闲逛,正是捕获凶手王宝的良机。
衙役们急忙前去,报告了洛阳县令董宣。
董宣闻报,大喜,立即亲自带领洛阳县衙一大帮子人前去,在夏门(洛阳城北西头门)门口,围住了湖阳公主刘黄的车驾,阻止湖阳公主刘黄的车驾前行。
县令董宣,叩头行礼,向湖阳公主禀告道:
“禀告长公主:
王宝触犯国法,随便当街杀人,本县令执法,要拘捕王宝。请长公主配合。”
湖阳公主刘黄,见一个小小的洛阳县令董宣,竟然敢不给自己这个堂堂正正的长公主面子,公开拘捕自己宠爱的奴仆王宝,帮亲不帮理,心里十分恼怒。
湖阳公主刘黄,竟然武断地为奴仆王宝辩护道:
“大胆董宣,你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怎么竟然敢,僭越礼法,拦截本公主的车驾呢?难道你,是不要命了吗?
你说王宝杀了人,有何证据呢?
近段时间以来,王宝天天在本公主的身边侍候,本公主身边的人,都可以作证。本公主怎么就没有发现,王宝肆意杀人呢?
你这个侮慢公主的狗东西,赶快给本公主让开,你休要诬赖好人!否则,吃不了兜着走!”
湖阳公主刘黄,喝令自己的车驾道:“快走,不要理董宣这个胆大妄为的疯子。”
湖阳公主刘黄说完,就指挥自己的车驾,准备冲出包围的人群,硬闯过去。
董宣拔出自己的佩刀,指挥衙役,拦住湖阳公主的车驾,不让湖阳公主的车驾,继续前行。
董宣用佩刀划地,当着众多洛阳市民之面,不留情面地大声数落湖阳公主的不是道:
“长公主殿下:
你身为皇亲国戚,陛下的至亲姐姐,你应该带头,遵纪守法,做好皇亲国戚的表率,维护社稷的安宁,法律的尊严,保护小老百姓才对啊!
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个简单的道理,难道你堂堂一个大国长公主,竟然不知道吗?
陛下一秉大公,爱惜百姓,经常三令五申,严明国家的法纪,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得徇情枉法,徇私舞弊。
长公主殿下,你身为陛下的至亲姐姐,皇亲国戚,难道把陛下的圣旨,置若罔闻吗?”
湖阳公主刘黄,听了董宣的职责,更加怒不可遏,蛮狠无礼地大声咆哮道:
“董宣,你一个洛阳县令,不过是小小的蚂蚁一只。
本公主只需要一根小指头,就能够将你捏死。你也不看看,本公主,究竟是谁?
王宝是本公主的人,他就是杀了一百个人,你也绝对不能,从本公主的身边带走。何况是区区一个人呢!
你赶快跟本公主滚开,不要再招惹本公主!本公主已经发怒生气了!
否则,吃不了兜着走,有你董宣好看的。你也不仔细看看,本公主究竟是谁!”
围观的洛阳市民百姓,越来越多,大家正义感爆发,都窃窃私语,议论纷纷,甚至有大胆仗义的市民,公开大声地指责和数落,湖阳公主刘黄道:
“长公主啊,这就是公主殿下的不是了。陛下倡导依法治国,爱护百姓,公主殿下,却违背君令,放纵自己的奴仆当街杀人,把王法视同儿戏,岂不是公开跟陛下作对吗?
虽然你是堂堂的长公主,但袒护自己的奴仆杀人,纵容违法犯罪,这一种徇情枉法的行径,到哪里去,也站不住脚啊!难道普天之下,就没有公正天理了吗?”
周围市民纷纷附和道:
“是啊是啊!陛下不是经常宣昭,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要执法严明,一心为公吗?
公主殿下,你一向是个明白人,知书识礼,深得百姓敬仰。为什么今天,公主殿下一反常态,对一个卑贱的奴仆,如此袒护呢?
难道其中,有什么猫腻吗?”
洛阳的市民百姓,不仅大声地公开数落湖阳公主刘黄的不是,还一边对着王宝,指指戳戳道:
“哎呀,那个陪侍公主的,不正是杀人犯王宝吗?
看那王宝,长得人高马大,白白净净,果然像一个,奶油小生的样子。
也难怪公主殿下,老牛吃嫩草,心里实在舍不得,王宝这个绣花忱头啊!
恐怕这个王宝,怕不是公主殿下的璧人吧?
公主殿下,守寡多年,干柴烈火,如狼似虎。怪不得公主殿下,舍不得王宝,我见犹怜啊!”
洛阳市民百姓,不嫌事大,都想看看最后的结果,究竟是谁的脾气大,谁能够笑到最后,大家肆无忌惮地信口胡说,嘲笑湖阳公主刘黄主仆说道。
湖阳公主刘黄,听见京城市民百姓的风言风语,触动了心里的隐私,一下之脸色绯红,羞愧无地,越发恼羞成怒了。
湖阳公主,立即喝令王宝道:
“王宝:
不要跟这些无法无天,口无遮拦的家伙,一般见识。赶快催动本公主的车驾,硬闯过去。
撞死了人,与你无关,由本公主全权负责。”
湖阳公主喝令自己的的奴仆王宝等,催动自己的车驾,就想硬闯过去。
董宣见势不妙,紧急下令手下的衙役道:
“兄弟们:
拦住公主的车驾,立即首先把王宝,给我抓起来。然后,放公主的车驾过去,不要惊扰了公主殿下。”
董宣一声令下,手下的衙役们,立即冲上前去,从湖阳公主的车上,抢下了王宝,把王宝当场五花大绑了起来。
王宝仗着有湖阳公主撑腰,有恃无恐,一点也不畏惧。他反而嘿嘿地大笑了起来,肆无忌惮地嘲笑洛阳县令董宣、辱骂衙役士卒,完全不当一回事道:
“嘿嘿嘿嘿!你们这些狗奴才,狗衙役,给老子放松一些!你们已经将老爷的手臂,弄疼了!有朝一日,看老子不好好地收拾你们这些家伙一顿,洗雪今天的羞辱!
董县令啊,请神容易,送神难啊!老子今天,倒要看看,你这个芝麻大的狗县令,究竟敢把老子,怎么样啊?”
董宣看见王宝这样一个奴才,目无王法,当街违法杀人不说,还如此有恃无恐,气焰嚣张地拒捕,竟然敢当众辱骂,朝廷命官和执行公务的衙役,不禁勃然大怒起来。
董宣于是当场宣布处罚令道:
“诸位兄弟听令:
大胆王宝!你本是公主殿下奴仆,却目无王法,随意当街杀人,实属罪大恶极。不惩罚,不足以平民愤。
依大汉律令某某条,某某条,藐视王法,胡乱当街杀人,辱骂朝廷命官,依法就地正法,枭首示众,以儆效尤!”
董宣依法,当众判决完毕,立即命令部下的衙役,当着洛阳市民、湖阳公主以及众奴仆之面,将王宝就地正法。
洛阳衙役,见王宝狗仗人势,有恃无恐,不知道悔改恐惧,居然当街辱骂大家,早就忍无可忍了。
听见县令董宣下令以后,衙役们都知道县令董宣的秉性,哪敢迟疑退缩,立即执法,刀剑齐下,将王宝就地处死了。
顿时,奴仆王宝,身首异处,血流遍地。湖阳公主,洛阳市民,侍候的奴仆,众皆惊恐不已,慌忙退宿。
11
眼见奴仆王宝当场被杀,湖阳公主又羞又气,惊怒交加,心里痛心愧悔不已。
湖阳公主没有保住,自己心爱的奴婢王宝不说,还当众大失长公主面子,实在是羞愧无地,忍无可忍。
湖阳公主,羞愤痛心极了,怒不可遏,亲自驾车,冲出围观的人群,直接驱车,前往皇宫,去向三弟刘秀告状哭诉道:
“陛下啊:
请你为大姐做主啊!大姐身为陛下至亲,位居长公主之位,竟然被一个小小的洛阳县令,当众羞辱,欺负够了。这真是乱了世道,没有王法了啊!
董宣那个狗官,他目无王法,悖逆君王,不问青红皂白,还没有弄清楚,案件的真相和来龙去脉,也没有征得本公主的同意,就把我宠爱的奴仆,当众杀死了。
陛下啊,董宣眼里,不仅是没有,我这个长公主,他是没有,把陛下你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啊!”
湖阳公主刘黄,羞怒交加地坐在大殿上,嚎啕大哭起来,挑拨弟弟刘秀的情绪道。
刘秀听了一面之词,也非常愤怒,急忙安慰自己的大姐湖阳公主刘黄道:
“大姐啊,你不要着急!朕一定为你做主。
一个小小的洛阳县令,怎么敢目无君上,欺侮堂堂正正的大汉长公主呢?都是朕,把他们惯怀了。”
湖阳公主见弟弟刘秀的口气松动,越发来劲。她一边抹眼泪,一边赌气地说道:
“陛下啊:
你已经已经荣登皇帝宝座,反正我这个大姐,对陛下你,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
如果这件事,陛下你不管,我就独自,回老家舂陵去,就权当大姐没有陛下这个弟弟,白疼陛下你这个弟弟了!”
12
听见姐姐湖阳公主添油加醋的一面之词,看见大姐愤怒怨恨的神态,刘秀怒不可遏,心头就像要爆炸了一样,大骂董宣道:
“董宣啊,你这个狂妄自大,以下傲上,目无王法,目无君王的乱贼!
朕饶恕你的死罪,把你提拔到京师任职,难道是要你,与朕过不去吗?”
刘秀大怒,立即下旨道:
“来人啊,紧急传唤洛阳县令董宣,进宫觐见。
查明真相以后,将董宣这个,违法乱纪,肆意杀人,忤逆公主的乱贼,一顿乱棍打死,为长公主报仇雪恨。”
闻听皇帝紧急召见,洛阳县令董宣,知道自己,已经惹下了触怒皇亲国戚的滔天大祸,心知不妙。
洛阳令董宣接旨,立即气喘吁吁跑进了皇宫,战战兢兢地向刘秀叩头请罪道:
“陛下恕罪!罪臣董宣,叩见陛下,祝陛下万寿无疆,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秀一句话也不理睬董宣,就气呼呼地下令侍从武士郎官道:
“来人啊!
立即将董宣这个,目无君王、目无王法、忤逆公主、以下傲上的乱贼,乱杖处死。”
眼见刘秀怒气冲冲、不容分说,命令武士,处罚自己的愤怒神态,洛阳令董宣,反倒镇静了下来。
董宣再次叩头,冷静恬淡地对刘秀说道:
“陛下英明!
诸诸君请慢执法!陛下仁慈明智,臣多活一炷香的时间,也没有益处。
请陛下准许微臣,先说一句话,再去领死。臣虽死,也绝不后悔,到死也不会怨恨陛下!”
刘秀怒气冲冲地询问董宣道:
“老家伙,死老头子,你狂悖傲上,死到临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有话就说,有屁快放!
朕倒想要看看,你巧言令色,花言巧语,究竟能够到什么时候。如今你已经事到临头,到底你还能够有什么说辞,为你忤逆枉法、以下傲上的恶行辩护的!”
董宣歇了一下,缓了一口气,稍稍思索一下,然后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对着刘秀,大声说道:
“陛下英明明理,允许微臣说理,死前为自己辩护,这是微臣的大幸!
只要臣,能够把心中想说的话说出来,就是被陛下,乱杖打死,臣也心甘情愿,死而无憾了。
回想当初,陛下以圣明的恩德,历经艰难困苦的创业,经历十余年的征战,死伤了上千万无辜的将士和百姓,陛下才最终,完成了中兴汉室的大业,复兴了汉室,恢复了天下太平。
如今,陛下却让长公主,放纵自己的家奴,在光天化日之下,当街胡乱杀人,公然违背了朝廷的律法,冤杀无辜百姓。
陛下自己,带头徇情枉法,有法必依,执法不严,不公不正,怎么能够,做好天下人的表率,治理好天下呢?
陛下这样做,欲将法律的尊严和威信,置于何地呢?让冤死者向何处伸冤报恨呢?
陛下和长公主,自己不严于律己,都视朝廷的法律为儿戏,肆意妄为,不加尊重,怎么能够要求,下层平民百姓和普通官吏,去遵章守纪,奉公守法呢?
微臣私下里担心,恐怕陛下,就要重蹈哀帝、新莽、更始帝当年覆辙的悲剧,天下大乱的局面,就要重现于世了。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是自古以来,颠扑不破的道理,也是陛下,常常教导臣子的话语。
长公主殿下,饱受国家恩典,理当带头奉公执法。
而长公主的奴仆王宝,却仗恃公主殿下的宠信和溺爱,目无王法,公开杀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当斩。
臣依法处置,秉公之法,并没有徇情枉法,滥施法令之处,也没有故意制造,冤屈的地方。
一个小小的奴仆,犯下杀人重罪。怎么能够,因为长公主宠爱的缘故,就逍遥法外,逃脱法律的惩罚呢?
请问陛下,你这要将,法律的尊严和威信,置于何地呢?如何去说服天下的官吏百姓,奉公守法呢?
被杀之人的亲人家属,深受冤屈,无法伸冤,将如何去想呢?天下官吏百姓,又将如何去想呢?正义无法伸张,难道依然只有,像前朝那样,罔顾国法,报复自己的私仇吗?
如果这样,朝廷法律,就没有了尊严和威严,天下人群起效之,都将视法律法令,如同儿戏。那正常的社会秩序,依靠什么去维持,天下不就大乱了吗?
哀帝、新莽、更始帝当年覆辙的悲剧,岂不是就在眼前吗?
当初,陛下因为微臣,能够奉公执法,尽心尽力地为皇室效力,全心全意地维护法律的尊严,所以,蒙陛下的宏大恩宠,调任京师洛阳,担任县令,整顿洛阳秩序。
但微臣如今,秉公之法,依法处罚作奸犯科之辈,明明做了,捍卫朝廷法令尊严的分内之事,为什么反而却大错特错了呢?
在这里,臣要多谢陛下的圣恩。臣奉公执法,被陛下处死,实在是罪有应得,臣已经死而无憾了!
今天,微臣不需要,被陛下的侍卫,乱棍处死。微臣就此,自杀谢罪,以报答陛下的提携之恩!”
说完以后,洛阳令董宣,就怒气冲冲地把自己的头,向宫殿的门柱,猛撞过去。
顿时,洛阳令董宣,血流满面。
听了董宣之言,刘秀醒悟理屈,心里的怒气稍稍平息。见董宣撞柱自杀,刘秀急忙吩咐小黄门(禁宫初级禁卫官),拦阻洛阳令董宣道:
“来人啊,拦住董宣,不要叫他再撞,污染了宫殿。”
其时,洛阳令董宣,已经撞得头破血流,满脸是血,被小黄门紧紧拉住,不能够再撞。
刘秀见了,震惊不已,暗自思忖道:
“朕一怒之下,对大姐之话,偏听偏信,差点犯下了大错。国家法律,是治国的根本,岂能够以私废公,损害朝廷法律的尊严,留下社稷覆灭的隐患呢?
董宣不畏强权,秉公之法,做得很对。朝廷正需要董宣这样,忠心耿耿,执法严明的的官员啊!
但朕与大姐,姐弟情深,朕也应该,给大姐一个台阶下,找回大姐的面子是好啊!”
于是,刘秀思忖半晌,就寻找一个台阶,对洛阳令董宣说道:
“董宣啊,朕听信长公主的一面之词,偏听偏信,一时责骂于你,你不要放在心上了。
董宣啊,你不畏强权,秉公之法,做得很对,但不该,忤逆长公主殿下。
如今,你的功过相抵,朕决定,既往不咎,免去对你的责打和处罚。你就向朕的大姐湖阳公主殿下叩头赔礼,表示道歉,请求长公主的原谅吧!
这样,就两全其美了。大姐啊,你出来吧,让董宣向你赔礼道歉!”
湖阳公主刘黄自知理亏,见有了台阶,急忙走了出来,怒气冲冲地走在董宣面前。
不料,洛阳令董宣的倔脾气,又上来了,不肯服气,直接拒绝皇帝的要求说道:
“陛下:
你也认为臣这件事做得对,没有过失,真不愧为一个亘古未见的明君。
既然我董宣,秉公之法,并没有过错,是长公主殿下,放纵奴婢杀人,有错在先。臣怎么能够,自认理屈,低声下气,向长公主殿下低头,道歉请罪呢?”
洛阳令董宣,认为自己做得很对,拒绝了刘秀的请求,坚决不肯向湖阳公主磕头认错。
刘秀命令小黄门上前,几人用力,强按董宣的脖子,强行命令董宣,向湖阳公主刘黄,磕头认错。
洛阳令董宣,用两手死劲地撑住地面,誓不低头,拒绝向湖阳公主刘黄叩头认错。
小黄门有的按头,有的拉手臂,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也没有能够,把董宣的脖子按下去,向湖阳公主刘黄叩头。
小黄门们筋疲力尽,无计可施,一个个都累得,瘫坐在地上,在地上大口大口地直喘粗气。
眼见小黄门的滑稽神态,这一下,反倒把湖阳公主,逗得笑了起来,气也消了一大半。
湖阳公主刘黄知道自己理屈,也想找一个台阶下,故意问小黄门们道:
“你们几个小东西,究竟是怎么了啦!为什么那个家伙的脖子,始终按不下去啊?”
小黄门知趣地回答湖阳公主刘黄道:
“禀告长公主殿下,董宣这个老家伙的脖子,实在是长得太硬太硬了,我们始终也按不下去!”
刘秀见状,哈哈大笑了起来。朝堂里的气氛,一下子就缓和了,小黄门们,都长舒了一口气。
大姐湖阳公主刘黄,见状,遂向三弟刘秀撒娇抱怨说道:
“陛下啊:
你可真是变了。回想当年,你当一介小民之时,就是我们家里,藏匿了一群逃犯,那些县衙的官员衙役们,也连我们家里的大门,都不敢进。
如今,你当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为什么反而,连一个小小的县令,都管不住了呢?
陛下岂不是,越发落后了吗?”
刘秀再次哈哈大笑了起来说道:
“哈哈哈哈!大姐啊,这就是一个尊贵的天子,与一个普通小民,不一样的地方啊!
天子应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做好天下人的表率才是。
天子理屈,也该带头认错才行啊!不该强词夺理,自以为是,慢了众人之心!
否则,天下百姓,都会认为朕,不是一个理性的君王,喜欢恃强凌弱,盛气凌人,蛮不讲理啊!”
刘秀见姐姐湖阳公主释怀,急忙下旨道:
“硬脖子的洛阳令,给朕立即出去,干你的正事!你不要再惹长公主殿下生气了。”
事情就这样顺利解决了。
不久,刘秀下旨,奖励董宣的不畏强暴,公正执法,封赏董宣“强项令”的美名,并赏赐董宣三十万钱。
董宣没有独吞皇帝的恩赐,而是把这些赏赐,全都分给了自己手下,办事的官吏衙役。
13
经历此事以后,洛阳令董宣,执法严明,不畏惧强梁,胆大包天的名声,越发响亮。
京师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见了洛阳令董宣,无不战栗,不敢公然,徇情枉法,违法乱纪了,私下称洛阳令董宣,为“卧虎”。
经过洛阳令董宣等大臣官员的整治以后,遵纪守法,蔚然成风,京师洛阳的社会秩序,一片井然,安宁和平。
董宣尽忠职守,一直当了整整五年的洛阳县令,最后在七十四岁时,死在了洛阳令任上。
洛阳令董宣死后,刘秀特意派遣侍中阴识,担任皇帝的使节,前去董宣家里,进行探视,慰问悼念董宣。
董宣死了之后,家里十分清贫,只用一块旧布,遮盖着董宣的尸体。家里也只剩下,大麦数斛和破车一辆。
董宣的妻子儿女,对着董宣的尸体,大声痛哭,哀伤不已。
使节阴识,见洛阳令董宣的家中,一贫如洗,不禁叹息不已,急忙回去,向刘秀如实汇报。
听了使节阴识的汇报以后,刘秀也是伤感感动不止,大声赞扬洛阳令董宣说道:
“董宣的廉洁,死了以后,才知道啊!”
董宣生前,曾经担任过北海国国相,而北海国国相,是二千石(部长级)职位的高官。
所以,刘秀专门下旨,赏赐董宣二千石的印绶,送给董宣的亲属,大量钱财,以大夫的高规格礼仪,安葬了洛阳令董宣。
不畏强权,秉公之法的“强项令”董宣,最终总算有了一个,好的归宿,长留美名于世。